跨界融合創新為智能生態“必修課” 未來人工智能領域不僅僅是單一的技術和產品,而是一個整合的“生態系統”。數字技術將結合神經研究等醫學領域、自動化機械臂等工業領域共同組成人工智能的底層技術。 以人工智能為依托的機器人一方面會以“軟件”形式融入社會,如自動翻譯、圖像識別等。另一方面也將通過集成“硬件”深入到百姓生活中,如特種機器人、醫療機器人等。 正是在這種“共識”的指引下,“不務正業”幾乎成為美國人工智能巨頭都在做的事,從IBM、蘋果,到谷歌、臉書、英偉達,所有的人工智能巨頭都在嘗試軟件、硬件、應用場景的聯通,不再單一專注于自己的傳統業務,而是著眼布局未來。 2016年9月,谷歌、微軟、臉書、亞馬遜、IBM更是組成人工智能聯盟,大有形成合力、制定行業標準之意。 目前,谷歌的跨界非常廣泛,跨越了芯片、機器學習平臺、軟件、云計算等各個領域。其人工智能學習系統TensorFlow目前是全世界應用最為廣泛的人工智能軟件平臺。研發芯片起家的高通,也推出了自己的攝像頭Spectra Module,旨在優化VR、AR的效果。最近,這一攝像頭又添加了一些新的功能,如深度檢測和生物認證,用戶可以通過虹膜掃描來解鎖認證。 IBM中國研究院認知交互技術總監秦勇表示,IBM打造人工智能平臺,最終目的就是形成生態圈,可以滿足客戶的不同需要。比如IBM的WDC(Watson Developer Cloud),已經有很多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公布出來,比如知識圖譜、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性格分析、對話管理等等。在教育領域和芝麻街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幫助小孩,用游戲的方式來做輔助學習。這一平臺還和美敦力(Medtronic)合作,提前兩三小時就可以準確預測一個人的血糖指標。 英偉達不僅有芯片,還發布了高效的深度學習軟件平臺,為客戶提供綜合全面的服務,其客戶涵蓋汽車、虛擬現實、圖像識別、基因分析等各領域。電商起家的亞馬遜,憑借其深度學習能力,崛起成為人工智能的巨頭。去年,其發布的三大人工智能技術(圖像識別、自動語音發音、語音互動)廣受歡迎,中國的社群電商軟件“小紅書”就利用了亞馬遜的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了人臉識別痘痘的功能。 除以技術優勢加速全鏈條布局外,國外巨頭憑借投資并購等資本運作手段,提升自身技術實力,在人工智能領域迅速占據制高點,也有部分巨頭在我國建立產業基地,搶占中國市場。如微軟收購位于多倫多的人工智能初創企業Maluuba,谷歌收購數據科學公司Kaggle。庫卡也宣布建設中國二期廠房,繼續擴大產能。 而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的跨界互動能力不足,部分企業存在短期套利思維。業內人士認為,從技術到產品的跨越非常之困難。不同于硅谷技術公司的“一呼百應、迅速抱團”,中國企業之間的“門戶之見”較深,產業鏈傾向于為了短期利益,維護已有的客戶鏈條,而不會積極擁抱新產品,這使得一項技術需要投產時,找生產商就十分困難,更別提以后的推廣、應用了。 另一方面,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復雜系統管理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王飛躍認為,目前市場上有很多風險基金來主導基礎研究型公司,這對正常的創新過程會產生一定負面影響。特定階段確實需要一些特殊的措施,但無論如何要給有能力、愿意做研究的人一個安靜的空間,這才是科研創新真正的源頭。 王飛躍認為,很多人蜂擁而至進入智能行業,其中不乏“語言創新”、炒作概念的PPT公司,好多核心硬件還要從外國進口,企業技術能力“配不上”它的名字,這是需要我們反思的地方。 《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建議,圍繞市場需求,加強新技術之間的整合能力,打造“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協同創新載體。既要圍繞智慧工廠、智能家居和智慧城市開展細分領域示范工程,也要打造重點領域機器人應用系統集成商和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推進全產業鏈協同發展。 |
相關閱讀:
- [ 02-24]美報告:中國人工智能企業“吸金額”超過美國
- [ 02-24]張藝謀:人工智能將參與平昌冬奧閉幕式“北京八分鐘”
- [ 02-22]科學家預測: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會有哪些新趨勢
- [ 02-09]對人工智能挑戰,中國人最為樂觀
- [ 02-07]閩將試點建設無人駕駛公交線路 并逐步推廣應用
- [ 02-01]偽概念催生人工智能行業泡沫 2018年或迎大洗牌
- [ 01-31]直播答題遭人工智能“搶錢” 平臺變換題型應戰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