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在這個春節假期,不少人開啟了文化度假的過節模式,逛博物館、泡書店、看演出,一道道精神大餐陪伴人們度過了一個難忘的假期。 今天上午,浙江省博物館舉辦的“尋找國家寶藏解讀文化密碼”活動正式開場,不少家長帶著孩子來到這里,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這塊出土自良渚文化遺址的玉琮,在一毫米的寬度內雕刻了四條細線,更是游客們參觀的焦點。前不久,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節目對全國九大博物館的文物進行了詳細介紹,讓文物“活”起來,也帶動了全國的文物游覽熱潮。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石鼓、南京博物院里的大報恩寺琉璃塔拱門、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湖北省博物館里的云夢睡虎地秦簡等,游客們看過電視后,更想親眼目睹文物的風采。 除了博物館,與書為伴也是很多人的假期選擇。春節期間,超過6萬人來到北京圖書大廈,同比增長20%。在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每天十點開館,一早就有讀者在門外排起長隊。 春節假期,看場電影也是個好選擇。《捉妖記2》、《西游記女兒國》等國產影片頗受歡迎。初步統計,假期幾天共有1.02億人次走進電影院,全國票房超過了40億元。 這幾天,傳統京劇、經典作品音樂會和愛爾蘭踢踏舞劇在北京國家大劇院的舞臺輪番上演,5臺戲20場的售票率都超過了9成,總共一萬多人來到這里看戲劇聽音樂。在北京海淀工人文化宮,兒童劇《哪吒鬧海》每天兩場演出,場場爆滿。 看歷史品文化,年畫、剪紙等民俗體驗游紅火之間透出節日的喜慶。在四川德陽,游客可以自制綿竹年畫,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進行上色,做出專屬于自己獨一無二的特色年畫。 在山東曲阜,來自臺灣、浙江等地的小朋友參加研學游,身著漢服聆聽民俗講解,從經典故事中享受著國學的魅力。 在安徽合肥,送到社區的“文化年貨”贏得了陣陣掌聲。黃梅戲、相聲、歌舞、廬劇等形式多樣的表演,既有過年氣氛,又有文化熏陶。 |
相關閱讀:
- [ 02-21]“年味”淡了嗎?——透視春節習俗的變與不變
- [ 02-21]一位教育家與94歲老母親的春節故事
- [ 02-21]“春節資訊大餐”來襲!三分鐘了解春節大事
- [ 02-21]超過6.8億人次參與,“牽媽媽的手”留住今年春節最暖心的記憶
- [ 02-21]綜述:極具感染力的文化自信——外國人士眼中的中國春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