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見聞)新生代非遺傳承人的“刻版”生活 中新社蘇州2月16日電 題:新生代非遺傳承人的“刻版”生活 中新社記者 鐘升 室內飄散著一股墨香。桌上,各式顏料、畫刷、木版順次排開,磨墨聲、鑿木聲此起彼伏。春節來臨,在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的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內,孫一波等5人組成的桃花塢木刻年畫青年傳承人團隊仍埋首于年畫制作中。 5人中的“大師兄”孫一波在認真雕刻印制年畫用的雕版。 鐘升 攝 蘇州桃花塢木刻年畫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過去,“蘇州人在自家門上貼一幅桃花塢年畫才覺得像過年”。然而在時代變遷中,傳統的木刻年畫漸漸被淡忘,桃花塢木刻年畫社創作設計人員一度僅剩3人。 為拯救瀕臨滅絕的桃花塢年畫技藝,2001年年畫社整體并入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由學院遴選優秀學生進入年畫研修班,幫助傳承桃花塢年畫技藝。目前,年畫社內共有5名“80后”“90后”的新生代傳承人。 “不懂的人覺得刻雕版很枯燥。但如果你沉進去,就會發現古人的一筆一線都非常美。我們復刻古人的版樣,就如同跨越時空與他們進行藝術的交流。”手握拳刀,“大師兄”孫一波正“一刀一劃”地在雕版上刻畫著線條。2002年,首期研修班開班,對傳統藝術興趣濃厚的孫一波成為第一批學員,學成后留在年畫社工作。 年畫技藝在蘇州凋敝已久,2003年參加工作時,孫一波月工資僅有300元,“租房子和吃飯都不夠,還要家里貼錢,壓力非常大”。心灰意冷之時,父親鼓勵他:“錢什么時候想賺都可以。趁年輕,要做還是做自己感興趣的事。” 年畫社內,五顏六色的年畫雕版鋪滿了桌子。 鐘升 攝 十幾年過去了,孫一波的月工資漲到了3000元。期間,他看著學弟學妹們一批批在興趣的驅使下加入年畫社,又一批批在生計的逼迫下離開,首批學員只剩下自己一人。孫一波也曾辭職外出工作過一段時間,但幾個月后又回到年畫社繼續“刻版”的生活,“外面的工資比這里高多了,但天天對著電腦太過枯燥,我還是喜歡動手做年畫”。 1995年出生的王晟航原本在一所大專學習財會。一次偶然到年畫社參觀,喜歡上這門古老的技藝,并以借讀的形式在年畫社學習、工作,成為團隊中唯一的“外來戶”。 王晟航表示,自己很享受現在的生活。平日,大家專心致志地雕版、印畫,空閑下來,就琢磨古畫、練習書法、研習篆刻。工作晚了,眾人會架起火鍋,喝著小酒探討前人的繪畫技法,頗有些古代文人的風骨。“之前有部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其實我們在蘇州印年畫,境界也不比那兒差”。 隨著人們對傳統文化重燃熱情,年畫社在新年前夕也愈發忙碌。去年,一家文化公司訂購了5000對門神。5人加班加點忙了一個多月,吃住都在工作室內。今年也有不少訂單紛至沓來。 “桃花塢年畫回到過去那種家家貼門上已經不太可能了。我們正努力把年畫做成藝術品。”雖然物質上依然窘迫,但孫一波相信“日子肯定會越來越好的,把手頭的東西練好,有拿得出手的技術,年畫工匠的生活肯定會變好”。 在大家的努力下,桃花塢年畫漸漸走出奄奄一息的境地。去年,一家游戲公司為了給游戲增加一些中國元素,委托團隊花3個月時間印制了一張年畫。孫一波打開這款頗受年輕人追捧的游戲,一幅精致的年畫躍入眼簾,古樸的線條勾勒出古琴、仙鶴、勁松、仕女等傳統中國文化符號,畫的右上角印著四個大字——唯我國風。(完) |
相關閱讀:
- [ 01-26]莫在“刻板印象”中失掉了友善
- [ 08-28]華裔青年的海外轉型路:打碎刻板認知 期待破繭成蝶
- [ 07-20]刻板印象影響中國游客形象 外國網友:認知偏差
- [ 11-09]對貧困生刻板印象背后的公平焦慮
- [ 05-23]中海寰宇天下:打破刻板我有更多可能!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