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7年10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京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了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報告。報告共分十三個部分,其中第七部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明確提出,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光明網文藝評論頻道特別推出“走進新時代文化新傳承”系列評論,從“堅定文化自信”“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重視傳播手段,講好中國故事”“推動文藝創新”“加強文藝隊伍建設”等不同角度,對黨的十九大報告進行相關解讀,以饗讀者。 作者:向云駒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的號召。“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身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的歷史方位中,文藝工作者更應該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文藝工作者應當樹立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文化強國是題中應有之義。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實現偉大的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必須建設偉大工程,必須推進偉大事業。使命呼喚擔當,使命引領未來。文藝工作者要在人民群眾的偉大實踐中進行文化創作,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要用優秀的文藝作品構筑起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文化自信,首先來自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華民族擁有5000年的光輝歷史,積累了無比豐厚的文化資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在幾千年的歷史流變中,中華民族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遇到了無數艱難困苦,但我們都挺過來、走過來了,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培育和發展了獨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克服困難、生生不息提供了強大精神支撐。”這種文化自信,不僅造就了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也奠定了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成功基石。 其次,來自于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藝創新能力。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幾乎每個歷史時期都擁有獨特的文學成就,鑄就了燦爛的中國文藝歷史長廊,為豐富人類文明和世界文化寶庫貢獻了中國智慧。而中華民族孕育的優秀文化,正是在創新中不斷開創新局,不斷迎來新生。 除此,還來自于我們所處的偉大時代蘊藏著的偉大實踐、偉大變革、偉大進步。用文藝作品反映時代精神,是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把握時代脈搏,承擔時代使命,聆聽時代聲音,回答時代課題,是一切優秀文藝的秉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十大、中國作協九大開幕式上講話指出:“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雄心來自信心,信心源于能力。廣大文藝工作者應當堅定文化自信,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努力從生活中挖掘智慧的源泉,從人民中獲得無窮的力量,從文化中獲得無窮的滋養,從歷史中獲得無窮的啟迪,創作文藝精品,攀登文藝高峰。 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文藝工作者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人民是一切文藝創作的母體和生命之源。一切優秀文藝工作者的藝術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優秀文藝創作都為了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指出:“以人民為中心,就是要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藝和文藝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藝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藝工作者的天職。”文藝要服務于人民,就必須積極反映人民生活。走進生活、貼近人民,是文藝工作者及其文藝創作的基本態度;用優秀的文藝作品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文藝工作者不可推卸的歷史職責和神圣使命。 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文藝工作者應當推動文化創新,讓藝壇代有人才出。文藝的繁榮,離不開文藝隊伍的發展壯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國夢是歷史的、現實的,也是未來的;是我們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因此,我們要注重對青年文藝人才的培養,在文藝界營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氛圍,努力造就一大批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師,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創作人才。 為此,首先要抖擻精神,大力加強隊伍建設,切實鞏固和提高文藝隊伍思想上的先進性、藝術上的創新性、作品上的人民性和情感上的豐富性。其次,加強現實題材作品的創作,鼓勵文藝工作者用現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實生活。最后,發揚學術民主、藝術民主,提升文藝原創力,推動文藝創新!(向云駒) |
相關閱讀:
- [ 02-13]書寫新時代網絡正能量的使命擔當
- [ 02-13]福州新春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 坊巷送福好戲連臺
- [ 02-12]【網絡媒體走轉改】開封余店村:傳統村落的美麗蝶變
- [ 02-12]晚會文化盛宴調查:貪大求全不可取 有所作為仍可期
- [ 02-12]福清市文化館:文化普惠的“三步走”
- [ 02-11]馬尾天馬山生態公園:船政元素多 管理"高智商"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