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密三道嶺露天煤礦,一列蒸汽機車在運煤(1月19日攝)。 隆冬時節,新疆哈密三道嶺煤礦的蒸汽機車噴射著白色霧氣行駛在生產一線。三道嶺曾是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礦,其開采起源于清乾隆年間,后因戰亂幾度關停。1962年開始建設露天煤礦,1970年建成投產,至今仍是“疆煤入川”的重要煤源產地。 20世紀末是三道嶺蒸汽機車的黃金年代,有30多臺蒸汽機車在礦區運行。如今,三道嶺地區僅存的11輛蒸汽機車承擔著煤炭開采和運輸的雙重任務。一列蒸汽機車車頭里的標準配置是司機、副司機、司爐及司旗。司機把控機車運行,副司機從旁協助,司爐負責機車動力。 “蒸汽機車在礦上就跟開了個敞篷車似的,沒啥密封性,一班下來臉就黑了,就剩眼珠在轉了。”司機程忠云拎著12小時的食物補給,走向蒸汽機車準備開始一天的工作。戈壁是寂靜的,清晨尤甚。吐著蒸汽的龐然大物臥在鐵軌上,發出的聲響傳得很遠。程忠云拿著手電筒,圍著蒸汽機車敲敲打打開始了發車前的安全檢查,副司機馬新生忙著給鍋爐加水,司爐代彥佳將放了鏡子的鐵鍬伸進爐膛查看火候,準備隨時填煤。程忠云和馬新生一左一右打開車窗,將大半個身體探出窗外,密切注視著鐵軌周圍的行車環境,陳忠云憑借著肌肉記憶操作著“剎車”和“油門”,代彥佳掄起鐵鍬嫻熟地轉身,左腳踩住爐門腳踏閥,將煤炭精準“投遞”,司旗劉曉智拿著紅綠小旗趴在車尾隨時準備施令。 “在這些鐵軌上跑了23年,哪里有個彎彎繞的早都爛在心里了,但是每次開都要探出身子一直看著,看不見前面的狀況開著慌啊。” 程忠云三人小組都是老司機了,但仍小心翼翼、全神貫注。目前,蒸汽火車早已不再生產,三道嶺使用的蒸汽機車一旦出現故障,因為沒有可以用來更換的零部件,車頭會被整體拆卸,無損的零部件會補充到其他機車上,而三道嶺煤礦也已經步入了晚年,蒸汽機車難逃被淘汰的命運。開了一輩子蒸汽機車的程忠云,打算退休后買張機票坐趟飛機,去首都北京看看;馬新生擔心以后沒有蒸汽機車的哐哐聲怕是睡不好覺了;代彥佳退休就想回家下下棋過日子。 新華社記者 趙戈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