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氣候持續變暖,開啟極端天氣的“潘多拉盒子” 世界范圍內,極端天氣有增多、增強的趨勢。而背后的“推手”,被廣泛認為是全球氣候變暖。 世界氣象組織日前發布公報指出,2017年很可能是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全球海陸溫度第三熱年,并將成為沒有受到厄爾尼諾事件影響的所有年份中的最熱年。周兵表示,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全球就開始變暖,而本世紀以來這個趨勢加強。地球不斷升溫,打開了裝滿極端天氣的“潘多拉盒子”,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將對經濟社會產生巨大影響。 2017年,全球就出現了多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大西洋颶風接連重創北美和加勒比海,史上最強颶風“厄瑪”橫掃美國等地,美國西岸遭受“地獄熱浪”襲擊,新德里遭遇嚴重大氣污染,美國南加州托馬斯野火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等等?!斑@意味著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影響和風險日益加大。”周兵說。 全球氣候變暖給大氣和海洋提供了巨大的動能,使得氣候極端性更強——干者愈干,濕者愈濕。宋連春說,氣候變暖后,不穩定性增加,大氣含水量以及“持水”能力增加了。原來的大氣有一點水汽就能飽和,帶來降水,但現在的大氣更能“憋雨”,需要更多水汽、一直到憋不住才會形成降水。這導致要么不降水,要么降水量很大。 此外,城市化進程改變了地球下墊面特征,使城市氣象災害更容易發生、風險升高?!鞍殡S經濟社會發展、人口增長及結構變化、城鎮化水平提高,我國面臨的高溫、洪澇和干旱等災害風險將加劇,環保的壓力也明顯加大,防災減災形勢更為嚴峻。”周兵說。 《后天》等災難電影中的場景會成真嗎?面對極端天氣增多的現狀,我們該怎么防御? “災難電影的場景是虛幻的、夸張的。不過,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給人類造成的災害,確實是巨大的、現實的。龍卷風使得房屋搬家、洪水推動汽車上樹、沙塵暴致使白晝如夜、堰塞湖瞬間形成、生態環境惡劣等等?!敝鼙赋觯?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間,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造成的全球經濟損失達718億美元,而2001年到2011年這短短10年間,由極端天氣造成的經濟損失迅速超越了過去20年的總量,高達1000多億美元。2017年,僅大西洋颶風“哈維”就給美國帶來1800多億美元的經濟損失,為美國歷史上最高的一例。 “適應”“減緩”兩手并重,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專家認為,對極端天氣不用過于恐慌,但有必要高度重視并科學應對。周兵提醒,目前我國進入極端天氣多發階段,但很多人對各類極端天氣了解甚少,特別是對于極端天氣可能造成的巨大災害性后果還沒有足夠重視。當災害來襲時,可能因準備不足而手忙腳亂,從而加劇災難的危害?!皻夂蜃兓呀洶l生了,而且在一定時間內還會持續?!m應’是一個更為緊迫和現實的需求,我們必須增強對氣候的適應能力?!?/p> 周兵認為,提高適應能力,要加強預測預報和相關的基礎研究,這是預防災害的前提。同時,要加強極端天氣應急機制建設,災害來臨時隨時應急、救災。此外,還應加強極端天氣及其危害性的宣傳。只有普及這方面的知識,才能讓全社會對災害天氣保持高度警覺,避免當山洪等災害來臨時有人不愿撤離家園等情況發生。 面對氣候變化,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迫在眉睫。近年來,全球二氧化碳濃度屢創新高。2016年全球二氧化碳濃度達到403.3ppm(百萬分之一),為工業化前(1750年前)水平的145%?!爸袊恢狈e極參與、推動并簽署《巴黎協定》,是最早通過立法程序批準《巴黎協定》的國家之一,也是最早向聯合國提交應對氣候變化國別方案的國家之一。”周兵表示,中國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是當之無愧的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未來應當繼續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氣候變化,探尋適合本國國情的綠色低碳經濟發展模式;主動節能降耗,切實履行量化減排義務;加大環保技術的研發,開發清潔能源;推進碳市場建設和碳排放權交易。 洪澇、暴雪、高溫、干旱等這些問題并非短期內產生,解決它們也不能一蹴而就。周兵認為,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群策群力,需要公眾積極參與。“我們應該采取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從垃圾分類、公交出行、節約用水、節約糧食等點滴做起,珍愛和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p> 許小峰強調:“十九大報告中談到生態文明建設時,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氣是自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生存所依賴的必要條件。加強對大氣演變的監測分析,科學認識,遵循規律,預報預測,同時采取合理的應對措施,趨利避害,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途徑?!?/p>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27日 09 版) |
相關閱讀:
- [ 01-27]冷空氣、雨水聯袂登場 福州今明兩天迎濕冷天氣
- [ 01-26]全國多地采取措施 積極迎戰寒潮天氣到來
- [ 01-26]民航華東空管積極應對上海持續性降雪天氣
- [ 01-26]受冰雪天氣影響福州兩趟列車停運 已購票可退票
- [ 01-26]28日起龍巖市將迎來新一輪降溫降水天氣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