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新”意越來越濃
2018-01-23 18:05:3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責任編輯:林晨 我來說兩句 |
1月22日,國家發改委舉行今年第一場定時定主題新聞發布會。創新、新動能等成為當天發布會的高頻詞,傳遞了中國經濟濃濃“新”意。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嚴鵬程指出,5年來,我們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國研發經費投入年均增長超過11%,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2.2%提高到57.5%。 接下來,在創新發展方面,中國還將有大動作。發改委介紹,今年將在集成電路、先進計算、生物育種等關系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發展的戰略性領域,組建若干國家產業創新中心;研究制定智能汽車創新發展戰略;支持“互聯網+”、人工智能及數字經濟等領域的56個項目,進一步推進前沿技術創新發展。 新動能貢獻率超30% 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達到6.9%。對此,嚴鵬程指出,評價2017年的這個6.9%,要全面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好于預期,不僅要看到增速回升、出現了雙向波動,最關鍵是要看到,增速背后的質量、效益和結構,相比以往都有了明顯提升和改善。具體來看,四個方面的積極變化,促成了2017年高含金量的6.9%:一是結構調整效應正在持續顯現;二是新舊動能轉換正在持續加快;三是市場主體活力正在持續釋放;四是宏觀調控正在持續完善。 四大積極變化中,新舊動能轉換繼續成為亮點。美國知名財經頻道CNBC援引專家觀點分析稱,中國經濟正處于新經濟和傳統經濟并存的時期,在傳統經濟之外還有充滿活力的電子商務和互聯網金融等新經濟驅動。在這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時期,創造性力量正在發揮重要作用,增長動力不斷迸發,新經濟持續發力。 嚴鵬程表示,2017年,新興產業蓬勃發展,“互聯網+”與實體經濟加快融合發展,共享經濟、網絡購物、移動支付、基因檢測等新業態走在世界前列。部分地區在轉型升級和新動能培育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正在穩步走出結構調整陣痛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示范引領。據有關機構估算,新動能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 智能汽車發展起步 新舊動能加快轉換的過程中,新產品不斷涌現。嚴鵬程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智能汽車已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方向。 發改委介紹,我國智能汽車發展已經起步。隨著我國汽車產業自主發展能力不斷增強,通信、網絡、導航等信息技術廣泛應用,智能化道路交通和城市管理系統建設步伐加快,汽車、互聯網、通信等領域骨干企業搶抓智能汽車發展機遇,緊跟全球發展趨勢。目前,整車企業已有量產車型具有輔助駕駛功能,互聯網企業不斷發力自動駕駛操作系統,通信企業在車載通信系統和芯片等方面加大了研發力度并取得了可喜進展。 嚴鵬程指出,圍繞推動我國智能汽車創新發展,將重點開展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制定總體戰略;二是組建國家平臺;三是突破關鍵技術。我們正在以市場化運作模式,組建國家智能汽車創新發展平臺,形成發展合力。發改委組織實施新一輪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突破智能汽車關鍵技術實現產業化的實施方案,聚焦車載芯片、自動駕駛控制系統等薄弱環節,統籌資金渠道,依托領軍企業,大力推進關鍵技術產業化。 56個項目加強創新 “為加強‘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創新,加快推動數字經濟發展,我們組織實施了2018年‘互聯網+’、人工智能創新發展和數字經濟試點重大工程,并委托第三方機構對各地方和企業申報的項目進行了評審,最終確定支持56個項目。”嚴鵬程說。 發改委介紹,這56個項目主要聚焦在三個領域。一是“互聯網+”領域。重點支持“互聯網+”公共服務支撐平臺建設,完善物聯網、云計算等新型基礎設施,促進互聯網與制造業的融合。二是人工智能領域。重點支持突破深度學習、語音識別、人臉識別、機器視覺、邏輯推理等人工智能領域關鍵技術。三是數字經濟領域。重點支持各地區開展政務信息系統整合共享應用示范,推進在醫療、交通、金融、物流、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大數據采集處理、分析挖掘,組織與“一帶一路”有關國家開展數字絲綢之路建設合作工程。 “我們希望,通過本次重大工程項目實施,進一步推進前沿技術創新發展、推動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以重點領域的典型示范帶動有關行業與數字經濟的深度融合,對促進數字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嚴鵬程表示。 |
相關閱讀:
- [ 01-23]臺灣過去太在意學歷 臺大畢業生找不到22K工作
- [ 01-23]專家展望2018年臺灣經濟形勢 經濟增長動力不足
- [ 01-23][聚焦2017中國經濟年報]經濟日報評論:穩不忘憂 好中知難
- [ 01-23]18個數據告訴你,2017年中國經濟質量高在哪
- [ 01-23]世界需要時代領導力
- [ 01-23]日本大量買美武器:特朗普不愧是商人 吸走日本防衛預算
- [ 01-22]中國經濟讓世界看好(國際論道)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