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開偉 中國不良資產行業聯盟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 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1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總量82.71萬億元,首次突破80萬億元大關;按可比價格計算,GDP比上年增長6.9%,增速自2011年以來首現正增長。去年前10個月城鎮新增就業1191萬人,提前完成全年就業目標;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為2.0%,完成了全年3%左右的物價調控目標(1月18日國家統計局官網)。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這則信息,不僅令國人振奮,更讓全球矚目;不僅各項經濟指標好于預期,更表明中國經濟總量又躍上一個新的臺階,進一步夯實了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堅固基石。 CDP總量突破80萬億元,從表面上看雖然只是一個龐大的經濟數據,但其背后卻是對近五年中央政府治理經濟、排除各種萬難險阻的生動描繪;也是中國政府推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企改革、淘汰產能過剩和僵尸企業取得根本成效的“晴雨表”。因而,這80萬億元中的各種“故事”豐富精彩,值得國人深深回味和推崇;而且它還向中國人民及全世界各國釋放了多重信號。 讓人首先想到的應是中國經濟度過了艱難的爬坡過坎期,經濟全面企穩回升取得了明顯成效;人民收入不斷增長,社會不斷穩定繁榮,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邁出了堅實一步,中國經濟可以向困難說聲拜拜了。 2017年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為2.0%,完成了全年3%左右的物價調控目標;進出口總值增長14.2%,扭轉了此前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中央企業實現利潤首次突破1.4萬億元,增長15.2%,經濟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為五年來最好水平。2017年前10個月城鎮新增就業1191萬人,提前完成全年就業目標。這些數據不僅反映中國經濟運行環境得到改善、經濟增長質量得到提高;更表明當前中國經濟形勢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的態勢2018還能延續下去;并且物價穩定、就業形勢向好為下一個五年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奠定了基礎,更為即將上任的新一屆中央政府大展事業宏圖創造了有利條件。 更為值得一提的是,辦法總比困難多,中央政府不畏困難,大膽推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核心的系列經濟改革不僅取得了實效,而且不斷向縱深推進,中國可以驕傲地向世界宣布已找到了醫治經濟疲軟的良方了。 目前,中國各項經濟改革正步入深水區,努力啃改革中遇到的各種“硬骨頭”,國有企業混和所有制改革的模式已基本奠定雛形,僵尸企業出清已營造了良好環境,這一切為中國經濟步入良性循環軌道制造了動力。而且,從內部來看,消費能延續規模持續較快增長、結構升級步伐繼續加快、對增長的貢獻持續提升的良好態勢;當前投資也呈現出緩中趨穩的態勢。 2018年總的來看,制造業在加快振興,制造業投資有可能會繼續回升,基礎設施保持相對平穩,房地產投資也不會有大的起落,為整個投資保持總體平穩發展態勢創造了條件。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8年,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做好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等8項重點工作,及十九大確定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防在各項工作的重中之得,無疑為中國經濟增長質量不斷提高指明了方向,更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尤其讓人感到自豪的是,中國經濟不僅依然這邊獨好,而且發揮了支持世界經濟復蘇的重要力量,中國在全球經濟回暖中承擔的大國責任更加突出和明顯,中國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世界沒有中國是萬萬不行的。隨著中國經濟強勁增長及對外需求的明顯拉動,2017年四季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先后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聯合國近日發布《2018年世界經濟形勢與展望》認為,2017年全球經濟增長的三分之一來自中國。 據商務部數據,2017年我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27.79萬億元人民幣,其中出口增長10.8%,進口增長18.7%,一舉扭轉了此前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外貿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提升,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十九大確定中國繼續推進對外開放政策,新一輪對外開放已揚起風帆,“一帶一路”建設也將積極推進,更加將穩定和激發中國的外部需求,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往來也將更加頻繁和活躍,貿易進口將不斷擴張,這對拉動世界經濟復蘇與增長將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這種動力只有中國是獨一無二的,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與中國比肩。因而,中國經濟形勢好轉是對世界經濟的巨大貢獻,也是對全世界人民收入增長和生活幸福指數提高的無限推動。 |
相關閱讀:
- [ 01-21]6.9%,中國經濟企穩向好的重要標志
- [ 01-21]2017中國經濟,好成績是干出來的
- [ 01-21]中國經濟顏值高、氣質好、活力足
- [ 01-20]中國經濟穩步前行為全球復蘇增添動力
- [ 01-20]海外媒體積極評價中國經濟2017年度“成績單”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