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勇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據初步核算,中國2017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8271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按年初計劃,GDP增長目標在6.5%左右,并在實際中爭取更好結果。總體看來,中國經濟運行穩中向好、好于預期。 在國內外復雜的經濟環境中,中國經濟穩定增長,接近7%的經濟增長率并不容易。其他宏觀經濟指標也表現良好。從物價形勢來看,2017年,居民消費價格穩定,CPI比上年上漲1.6%,漲幅比上年回落0.4個百分點;全年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比上年上漲6.3%,結束了自2012年以來連續5年下降的態勢。從進出口來看,2017年全年進出口總額277921億元,比上年增長14.2%,扭轉了連續兩年下降的局面。從就業來看,年末全國就業人員77640萬人,其中城鎮就業人員42462萬人,保持了穩定的水平。 2017年的中國經濟數據反映新時代的一些特征。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會在消費升級上得到體現。2017年,消費升級類商品較快增長,通訊器材、體育娛樂用品及化妝品類商品分別增長11.7%、15.6%和13.5%。 新時代需要高質量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支撐。2017年,“三去一降一補”扎實推進,且成就突出。在去產能上,鋼鐵、煤炭年度去產能任務圓滿完成。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0%,創5年新高。在去庫存上,商品房庫存水平持續下降,1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比上年末減少10616萬平方米。在去杠桿上,工業企業杠桿率不斷降低,11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在降成本上,企業成本繼續下降,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26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28元。在補短板上,短板領域投資加快,全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水利管理業、農業投資分別比上年增長23.9%、16.4%和16.4%,分別快于全部投資16.7、9.2和9.2個百分點。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創新。創新可以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提供重要推動力。2017年,除了常規的技術創新之外,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測、生物醫藥等領域的一批重大科成果涌現,高端技術創新成績顯著。可以更全面體現創新成績的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0%,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4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產量比上年增長68.1%,新能源汽車增長51.1%。 高質量發展需要經濟結構的優化,這需要經濟新舊動能的轉換。2017年,新動能繼續較快增長。這在新登記企業指標上清楚地得到體現。全年全國新登記企業607.4萬戶,比上年增長9.9%,日均新登記企業1.66萬戶。 新時代電子商務交易活躍,互聯網交易效率遠遠高于傳統商業交易。2017年,網上銷售額全年全國網上零售額71751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增速比上年加快6.0個百分點。即使這樣,網上銷售額占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例仍然較低,電子商務依舊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扶貧和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任務仍然非常艱巨。2018年,經濟增長總體趨勢向好,但現實中的風險點仍然不少。2018年,國內外經濟環境仍然復雜。這意味著有諸多不確定性,要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要特別注意統計數據的準確性,防止不實數據誤導風險應對之策的選擇。精準扶貧越到最后階段,任務越艱巨,要特別注意脫貧后的返貧,進一步鞏固扶貧效果。全面建成小社會的決勝階段,不能讓任何一個人掉隊。藍天白云保衛戰既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呼喚,又是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我們要建設的是美麗的中國。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需要進一步改革開放,以擁抱這個全球化的世界。新經濟的發展,需要拆除行業封鎖的藩籬,這需要進一步的改革,需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讓消費和投資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空間。中國要繼續吸引國際資本的輸入,以更開放的姿態向全世界開放。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以踏踏實實的姿態,發現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 新時代給中國經濟帶來了未來的許多遐想。讓我們共同祝愿2018年的中國經濟取得更加輝煌的成績!(責任編輯 毅 鷗) |
相關閱讀:
- [ 01-19]圖文解讀2017經濟年報:工農各業穩增長 居民增收步伐快
- [ 01-19]如何看待2017年經濟數據:穩中向好 好于預期
- [ 01-19]2017年經濟數據發布 中國經濟交出靚麗成績單
- [ 01-19]美聯儲“褐皮書”顯示 美經濟繼續溫和擴張
- [ 01-19]重要數據透出中國經濟哪些新氣質?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