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8.8%,穩居中國經濟增長第一引擎 經濟總量規模邁過80萬億元大關的同時,中國經濟提質增效的步伐在加快,供給體系的質量持續改善。 先進產能加快壯大。2017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3.4%和11.3%,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8和4.7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8.0%、15.0%和15.1%。 落后產能加速退出。去年,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增速持續回落。煤炭和鋼鐵的年度去產能任務超額完成,“地條鋼”的產能全部出清。 優質供給蓬勃孕育。2017年,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投資比上年分別增長17.0%和8.6%,分別加快2.8和4.2個百分點,遠高于整體投資增長水平;高耗能制造業投資則比上年下降1.8%。 有進有退,帶來中國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2017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1.6%,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58.8%,服務業穩居經濟的第一拉動力;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8.8%,比資本形成總額高26.7個百分點,消費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首要引擎。 有升有降,推動中國經濟質量效益的持續提升。2017年1—11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21.9%,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利潤增長30.4%;財政收入在8%左右,超出年初報告中預算的增長。 “從經濟增長的質量看,微觀質量、商品質量、服務質量、工程質量均在提升。”寧吉喆說,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還反映在經濟實現中高速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去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下降,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3.7%,好于3.4%的年初目標,說明經濟增長的含金量十足。 中國經濟基本面是好的,提質增效的階段性特征會越來越明顯 亮眼的成績單,依托于深化改革釋放滾滾紅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特別是“三去一降一補”的扎實推進,為高質量發展夯實基礎。 去產能圓滿完成。去年,我國鋼鐵去產能約5000萬噸、煤炭去產能逾1.5億噸,煤電去產能5000萬千瓦。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0%,創5年新高。 “去產能不僅使中國鋼企受益,也讓全球鋼企受益。中國鋼鐵工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對世界鋼鐵工業起到了引領作用。”世界鋼鐵協會總干事埃德溫·巴松說,中國鋼鐵工業自化解過剩產能以來,減掉的粗鋼產能已超過美國一年的粗鋼產量,對鋼材市場好轉起到了積極作用。“日本媒體建議世界鋼協為中國去產能行動點贊加分,并建議其他國家學習借鑒中國去產能的做法。” 去杠桿取得成效。2017年11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 去庫存進展明顯。2017年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比2016年末減少了10616萬平方米,70個大中城市房價保持穩定。 降成本真抓實干。2017年,我國繼續減費降稅1萬億元,2017年1—11月,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同比下降0.28元。 補短板收效甚著。去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水利管理業、農業投資分別比上年增長23.9%、16.4%和16.4%,分別快于全部投資16.7、9.2和9.2個百分點,有力彌補了長期以來的欠賬問題。 亮眼的成績單,受益于創新創業注入不竭動力。C919一飛沖天、“復興號”馳騁神州……過去一年,一批高新科技唱響“中國智造”的最強音,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均保持10%以上的增長。實物網上商品零售額增長28%,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增長更快。 “無論是分享經濟,還是數字經濟、平臺經濟都迅速成長,成為新動能。”寧吉喆介紹,放管服改革調動了市場主體的積極性,2017年新登記企業607.4萬戶,比上年增長9.9%,日均新登記企業1.66萬戶。“世界經濟總體復蘇向好,雖然還存在很多不確定、不穩定的因素,只要我們能夠抓住機遇、克服挑戰,國內經濟會在與世界經濟的高度融合中繼續穩健發展。當前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結構調整、優化升級在加快進行,提質增效的階段性特征會越來越明顯。” 制圖:沈亦伶 |
相關閱讀:
- [ 01-19]中國經濟總量突破80萬億元
- [ 01-19]我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80萬億元大關
- [ 01-19]英國智庫:“硬脫歐”會讓歐盟英國“雙輸”
- [ 01-19]2017中國經濟實現兩個首次 官方回應三大熱點
- [ 01-18]蘋果承諾未來5年為美經濟貢獻3500億美元
- [ 01-18]美聯儲“褐皮書”顯示美國經濟繼續溫和擴張
- [ 01-18]2017年中國經濟數據今日公布 GDP總量料破80萬億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