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在福建的探索與實踐
2018-01-19 09:54:46??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林晨 趙舒文 |
分享到:
|
五、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習近平同志就提出,“整治村容村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標志,也是徹底改變農村落后面貌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小康建設成果的直接體現”(1997年11月27日在全省農村小康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強調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重視規劃和建設,處理好四項關系:高起點規劃與分階段實施的關系,建新、改舊和整治的關系,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的關系,政府引導和發動群眾的關系(1997年11月27日在全省農村小康建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針對農村建設中集體經濟薄弱的問題,他要求:要大力組織推廣群眾創造的清產核資辦實體、依靠積累辦實體、圍繞服務辦實體、立足資源辦實體、股份合作辦實體等行之有效的辦法,壯大集體經濟(1996年《全省農村小康建設調研報告》)。習近平同志的這些論述和實踐,是對工業化城鎮化過程中農村建設價值的正確認識,是對城鄉一體化發展、走符合我國實際的新農村建設路子等重大戰略問題的先行探索。多年來,福建大力推進城鄉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陸續組織實施“年萬里”農村路網工程、農村水利“六千”工程、“農村家園清潔行動”等一系列惠民工程和項目,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目前,全省實現村村通硬化公路、有安全飲水,3G信號和20M寬帶全覆蓋,87%的鄉鎮建成生活垃圾轉運系統,65%的行政村采取生活垃圾“村收集、鎮中轉、縣處理”的城鄉一體化處理方式,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不斷改善。 六、關于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習近平同志指出,“縮小沿海和山區發展差距,促進沿海和山區協調發展,是全面實現小康的必然要求”(1998年5月5日在全省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針對福建山區沿海發展不平衡問題,提出“推進山海協作,在發展中努力縮小山區和沿海地區之間差距”(1998年10月29日在中共福建省委六屆九次全會上的講話),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高全省的綜合實力。習近平同志親力親為推動山海協作,成立全省山海協作聯席會議制度并擔任召集人,建立全省山海協作對口幫扶制度,并強調“沿海和山區都要樹立全省‘一盤棋’的思想”(1999年4月7日在全省山海協作第一次聯席會議上的講話)。他還要求“山區和沿海地區都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找準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和突破點,依靠自身的力量,搶抓發展機遇,加速發展自己”,“形成互幫互補、互促共進的經濟發展新格局”(1998年5月5日在全省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工作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他高度重視東西部合作,1997年4月在寧夏固原考察時指出,“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是一項政治任務,我們要堅決完成”,提出建設閩寧村的設想,建議搞一個試點,打造成具有樣板意義的閩寧協作示范村,“鼓勵我省企業到寧夏等中西部地區投資興業,達到‘東西合作,優勢互補,長期合作,共同發展’的目的”(1998年2月10日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講話)。習近平同志的這些論述,體現了站位全局的“一盤棋”發展思想,對促進地區經濟合理布局和協調發展、實現共同富裕具有很強指導意義。多年來,福建持續推進山海協作,每年實施一批山海協作重點項目,累計建成山海協作共建產業園區27個,有力地推動沿海地區產業向山區梯度轉移,山區勞動力向沿海合理配置,實現了山區與沿海協調發展。閩寧協作開展20多年來,兩省區黨委政府按照“聯席推進、結對幫扶、產業帶動、互學互助、社會參與”的閩寧對口扶貧協作機制,統籌推進各項工作,構建了以解決貧困人員溫飽為重點、以產業協作為基礎、互惠互利、聯動發展的工作格局,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從單向的扶貧解困,到經濟合作、產業對接、互利共贏的重大轉變,形成的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閩寧模式”,成為全國東西扶貧協作典范。 七、關于深化農村改革。習近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1996年8月20日在全省農辦(農委)主任會議上的講話),并強調“在現代農業發展中,必須堅定不移地貫徹中央關于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長期穩定的政策”(1998年《加快福建現代農業發展步伐》),針對農業和農村發展中的體制機制問題,他提出“要推行股份合作制,深化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促進農村分散的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培育和構造各類市場主體”(1996年8月20日在全省農辦(農委)主任會議上的講話),指出“建立國家、集體和農民及其合作組織相結合的服務體系,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點”(1999年1月22日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他深入開展調研,總結提升南平選派干部駐村的經驗,強調“開創農業和農村發展新局面,必須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農村工作機制”,“從農村工作的領導方式、目標任務、運行方式、制度管理等多方面加強建設”(2002年《福建省南平市向農村選派干部的調查與思考》)。他高度重視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率先推動開展試點,2002年6月在龍巖武平縣調研農業農村工作時強調,“林改的方向是對的,關鍵是要腳踏實地向前推進,讓老百姓真正受益。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那樣從山下轉向山上”。他十分關注供銷合作社發展,要求“把供銷社體制改革放在深化農村改革的全局位置上統籌考慮,把它真正辦成農民集體所有制的合作商業,以發揮其在農村商品流通中的特有作用”(1996年《全省農村小康建設調研報告》)。習近平同志的這些論述,為福建深化農村改革指明了方向。多年來,福建堅持把深化農村改革創新作為推進農業農村發展的重要抓手,按照統籌城鄉發展和“四化同步”的要求,著力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發端于武平縣的農村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經驗,為全國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作出重要貢獻,武平縣被譽為全國“林改第一縣”。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農村金融體系、精準扶貧機制、農村產權制度等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國家級農村改革試驗區成效顯著,一批改革試驗成果為中央決策提供了重要依據。 八、關于全面加強農村黨的建設。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農村黨的建設,指出“農村基層組織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也是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社會穩定的組織保證”(1999年1月22日在全省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要“把加強村級組織建設作為農村小康建設的一項根本性措施來抓”(1996年《全省農村小康建設調研報告》),增強黨的基層組織的戰斗力和發展能力,“在指導思想上、組織保證上使黨組織在農村的社會主義建設中真正能站到前臺,真正能居于‘第一線’,切實發揮黨組織的核心作用”(1992年《擺脫貧困》)。他大力推動調整不適宜、不協調、不健全“三不”班子,實施黨的“堡壘工程”。習近平同志的這些論述和實踐,回答了加強農村黨建的必要性和重大戰略意義,是對農村黨的建設、基層組織管理的加強、創新和提升,是福建加強農村黨建、提升鄉村治理水平的寶貴財富。多年來,福建不斷加強農村黨的建設,持續推行“168”農村基層黨建工作機制、“六要”群眾工作法和鄉村干部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制度,選派五批1.8萬名機關黨員干部到“雙薄弱”村擔任黨組織第一書記,全面落實保障村級組織運轉經費,為做好“三農”工作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的“三農”思想來自實踐、根植于基層,科學回答了“三農”發展的許多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是做好新時代農村工作的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用習近平總書記“三農”思想武裝頭腦,指導鄉村振興實踐,為建設“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作出新貢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福建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 ? |
相關閱讀:
- [ 01-18]習近平日內瓦演講一周年:世界為何青睞"人類命運共同體"
- [ 01-17]習近平指出要以這兩種心態擔起歷史使命
- [ 01-17]一篇產生深刻國際影響的演講
- [ 01-17]習近平總書記“1·5”重要講話系列網評:順應民心不容易
- [ 01-17]習近平總書記“1·5”重要講話系列網評:把潔身自好作為第一關
- [ 01-17]習近平總書記“1·5”重要講話系列網評:以史為鑒不能忘
- [ 01-17]福州市委常委會專題學習研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