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才 點贊:吸引智力、資本等要素集聚,優化創新創業軟環境 反思:優惠政策“只接天線、不接地氣”,落實不力 自2017年初武漢提出“校友經濟”以來,已有5000多名校友重回武漢,帶來巨量投資。“改革開放以來,武漢培育了300多萬大學畢業生,他們是武漢發展的‘金礦’。”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說。2017年7月,武漢成立了科技成果轉化局,邀請首批12名院士組成專家顧問團,助力在漢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 “讓院士成為地方黨委政府的‘顧問團’,把院士‘才富’變成武漢財富,把院士科技成果變成武漢發展成果。”陳一新提出,今后兩到三年內,武漢要力爭匯集創投基金5000億元以上,實現80%的在漢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在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仁看來,目前武漢集聚了人才、資本、智力、管理等各種優勢要素,都是引領未來發展的關鍵。 “廈門對于我而言,是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剛到那會曾經猶豫過。”而經過實地考察、體驗后,廈門生物醫藥港艾德生物公司的馮凡逐漸打消了顧慮,“公司的發展平臺和企業文化,廈門對人才的重視,讓我最終下定決心扎根下來。”該企業所在的廈門生物醫藥港是廈門市重點打造的人才聚集示范區,短短幾年匯聚了3000余名生物醫藥類人才,去年獲批的國家3類醫療器械產品占全國新獲批總數的8.93%。 光有好政策也不行,銜接不夠、落實不力都會成為發展的掣肘。2010年以來,西北某省下發相關文件近20個,省直部門文件30多個,一些政策措施由于“只接天線,不接地氣”,缺乏操作性甚至相互掣肘。受“條條管理”影響,還出現了部門制定的政策有人督促落實、個別省上出臺的政策反而落不實的情況。一些企事業單位反映,被稱為“黃金三十條”的支持科技創新若干意見落實得很不好,還不如“生鐵一塊”。 留才 點贊:住房、落戶等多項優惠政策,減少人才后顧之憂 反思:高層次人才頻頻被挖,個別領導卻不當回事 坐擁89所高校、95家科研院所,近106萬在校大學生,武漢是全國三大智力資源密集區之一。然而近年來“孔雀東南飛”成為武漢的心病,每年30多萬大學畢業生中,超過2/3流向外地。據武漢市人社局的統計,同是教育大省的廣東和浙江,2015年畢業生留在本省的比例分別高達85%和80%;而武漢還不足五成。 去年10月,武漢市放開大學生落戶限制,提出大學畢業生年齡不滿40周歲,憑畢業證即可申請登記武漢市常住戶口,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齡限制。隨后,武漢又出臺大學畢業生保障性住房管理辦法,提出未來五年將建設和籌集250萬平方米以上大學畢業生保障性住房,爭取讓更多留漢大學畢業生以低于市場價20%的價格買到安居房,以低于市場價20%的價格租到租賃房。 統計顯示,黨的十九大以來,平均每天有2000多名大學畢業生落戶武漢。“百萬大學生留漢工程”是人才戰略,更是人口戰略。陳一新說:“100萬是什么概念?武漢目前人口1076萬,也就是說,武漢五年內人口優化10%。” 人才不僅要引得進,還要留得住。為此,廈門市圍繞落戶、生活補貼、人才公寓等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去年7月,廈門市出臺人才新政45條,針對新引進落戶的畢業生,按碩士每人3萬元、博士每人5萬元給予生活補貼,目前已全面接受受理,全程網辦,直接發至個人賬戶。 出臺政策并不難,難的是落實到位。西北某省早在2014年就頒布了《關于加快推進人才工作創新發展的意見》,提出“在領導班子和干部考核中,要加大人才工作考核權重”。但沒有后續監督保障機制,難以付諸實施。據介紹,當地某知名大學一名副校長被東部高校挖走后,省委組織部同志打電話詢問原因,沒想到人家直言不諱地說“很愿意走”;其原單位領導不僅不惋惜,還很高興終于“擠走”了一個人。當地一位專家建議,要真正落實人才政策,必須提高各類人才待遇,做好各項服務,讓人才感到生活待遇放心、工作環境舒心、干事平臺順心。 本報記者 程遠州 付文 何璐 |
相關閱讀:
- [ 01-04]圖片故事:90后媽媽廣州尋工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