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鐸思享”,陪伴青春上路
2018-01-15 20:58:4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木鐸思享”是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2016級本科生吳雙同每天必看的公眾號。 “請大家拿出手機掃描一下大屏幕上面的二維碼。”和吳雙同一樣,北師大的不少同學接觸“木鐸思享”微信公眾號是在第一堂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課上。如今,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不再被老師視為“心頭病”,反而成為思政課教學中使用越來越多的輔助工具。 “‘木鐸思享’給我打開了一個新的窗口。那時候我也剛開始用微信,對公眾號的推送十分好奇,就點開‘木鐸思享’的歷史推送,在里面找到許多有意思的東西。”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學生林文鎧告訴記者。 從無到有,公眾號的內容日漸豐富:有解讀教材的“嗖說”、有拓展閱讀的“微書單”、有關注時事的“微聚焦”。每天的推送,吳雙同記得特別清楚:周一是微感悟;周二是微作業;周三是學術堂;周四是微課堂;周五是微書單;周六是微生活;周日是微聚焦。從小學的《思想品德》到中學的《思想政治》再到大學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政課一直以來被不少學生看成是“內容枯燥”“無趣”“照本宣科”“手段傳統”。步入大學,吳雙同的感覺卻和常人認為的完全不一樣——思政課原來是這般豐富生動! “木鐸思享”微信公眾號截圖資料圖片 從線上到線下,從課堂到生活的深情守候 “在信息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教師不懂得利用新媒體技術是萬萬不行的,互聯網教學早已成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手段。‘木鐸思享’微信平臺就是為了應對互聯網環境下學生學習特點的改變,通過構建‘線上-線下’的師生互動模式,豐富課程形式,深化教學內容,增強學生對思政課的獲得感。”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獲獎者、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張潤枝說。 聽過張潤枝課的同學贊言:“確實是一種享受”。即便如此,她也在尋求教學的改變,積極組織助教團隊開發了“木鐸思享”這一課程微信公眾平臺。課堂上,學生可以針對教學內容在微信公眾號中隨時提問,助教在線進行后臺處理,教師或當堂回答或課后回答,公眾號同步推送,使學生疑問得到及時反饋。他們開展“圖說”教材的工作,站在學生的視角,汲取學生話語中的有益因素,以圖文方式對“思修課”教材進行改編,并推送至微信平臺。這個公眾號從2015年開始運行,在北京師范大學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中全面應用,主要面向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的在讀學生。 “剛入學我們發現社團活動或一些集體活動占用了我們很多時間,請問應該如何平衡社團等集體活動與日常生活學習的關系?參加這些活動應該遵從興趣還是以積累知識為本?” “剛進大學一個月覺得自己好像還沒找到一個學習的節奏。日子很忙但很亂,感覺是一個有點被裹挾的狀態。怎樣才能有更從容的學習節奏?如何能在向優秀同學看齊的基礎上,找到屬于自己的節奏呢?” 沒想到,公眾號受歡迎程度出乎意料——每天都有很多學生借助公眾號平臺提出問題,涉及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生涯規劃等方方面面。面對學生的問題和困惑,平臺設計了午餐會和O2O溝通模式:每2~3周舉辦一次午餐會,請任課教師就自己的講授專題,對學生疑問進行深度解答,并有目的地組織部分研究性學習小組,指導學生查找資料,深入思考;開展以微信社群功能為依托的師生線上即時互動,這種互動模式解決了午餐會的人數限制、場地環境等問題,符合學生在新媒體技術下的交流習慣,增加了師生互動的趣味性,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 如此一來,課程從課堂延伸到了線上,解疑釋惑又從線上延伸到了生活中。被學生們冠名的各位老師一一登場:氣場擔當——王樹蔭老師,才華擔當——馬振清老師,智慧擔當——王天民老師,知性溫暖——張潤枝老師,細語關切——李利老師,亦師亦友——溫靜老師,清新簡約——高超老師,從自己擅長的領域與學生溝通。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這個平臺繼續深化“互聯網 ”的新理念與思政課的結合,設計并啟動“師生緣”微信小程序,全面運行師生互動的O2O模式。在“師生緣”中,老師和學生可以在線咨詢、預約聊天、參與教學,組織研討等,真正實現從師生的“延時互動”向“即時互動”轉化。 “我喜歡‘木鐸思享’,因為她給了我獲得感與親切感。”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沒有乏味冗長的說教,徜徉在這里,總是給人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實現了課堂的延續與知識的傳遞。 從分層到分類,用學生話語傳遞價值導向 “思想政治教育對象因個體、群體呈現出的明顯差異而產生分層、分類,而不同時代又有鮮明特性,關注不同對象的利益訴求和發展趨向,層次性教育和差異性教育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王樹蔭表示。 一方面,借助平臺推動課上課下相互配合,實現師生互動;另一方面,學生們可以通過公眾號的主題活動月、讀經典、書目推薦、作業推送、心得交流等,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我尤其喜歡《嗖說》欄目,語言風格幽默有趣,使課本知識活靈活現起來。”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2016級本科生章琦說。 “嗖說”意為“思修說”,是由“北京高校思政課張潤枝名師工作室”、“琪人琪語”網絡思政工作室、北京師范大學“明徳滋蘭”思想引領工作室聯合制作,用學生喜歡的圖文方式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材進行解讀。它更是堅持教師引領與學生參與相結合,用學生的話語,傳遞思政課的價值導向。 提起《嗖說》里的文章,比如以大學新生活為主題的《想逃思修課的請舉手》、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思修課上睡過覺的來聊聊!——你講你的大情懷,我品我的小情調》、以理想信念為主題的《逆天啦!思修課竟教我如何賺到一個億》、以人生價值為主題的《我問王小釘,你是人么》,學生們非常熟悉,這一系列話題引起各方關注,被多個平臺轉載,總閱讀量近七萬。 “通過準備《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爭說》相聲節目,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體悟,同時也讓我在團隊中找到了自我認同。”北京師范大學社會學院2017級本科生沐樂更是做了一次“木鐸思享”的“小明星”。這就要提起“思享杯”課程大賽、“思享杯”演說大賽。為了創新課堂形式、激發學生興趣、積極探索教改新方向,平臺推出這兩項比賽,同學們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藝術創作。 在演說大賽中,《如何保持生活中的熱情》《相處,從來都不是一個人的事》從生活的細節反思如何過好大學生活,《誰說“利”“義”不相容》表達了當代大學生對利和義關系的深刻理解,《夢中的歌者》《奮斗·在今天》探討了人生價值實現的路徑,《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創造》展現了大學生勇作時代精神的弘揚者和改革創新的實踐者的堅定決心,《哪有什么歲月靜好,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這是我的夢》表達了學生的家國情懷,《95后年輕人的信仰世界》《讓信仰在懷疑中重生》反映了當代大學生對理想信念的深層探索。學生們的創意演說,讓老師們贊嘆,演說有深度、有情懷,充分表現出同學們對于思政課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思考,更看到學生對思政教育的深度渴求。 平臺積極推進十九大精神進課堂,帶領學生自主創作了“數說十九大”系列圖文作品,包括《大數據帶你了解中國共產黨歷次全國代表大會》《數說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數說改革開放以來歷次黨代會報告的變化》等,還舉辦了“師大思享者·共繪十九大”的手繪活動,運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圖文形式將十九大精神學習生動化、具體化。 王樹蔭表示,思想政治教育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實現的根本前提,也是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價值旨歸。因此,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屬性,做好頂層設計,真正把“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作為高校的重要使命,構建起全員育人的思政工作大格局。 “人生的鐘擺還在嘀嗒嘀嗒地響著,我懷揣夢想的藍圖走在路上。”有“木鐸思享”的指引、陪伴,青年學子們的青春之路將更加踏實、穩健。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