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月13日電(記者潘旭 吳振東 仇逸)近日,上海一中學教師在高級教師資格評審公示期間受到質疑,該教師曾于2015年在醫院與醫生發生肢體沖突,網友對其師德提出非議。閔行區教育局12日作出回應,認為該教師不存在師德問題。從“打人”到“阻火車”,師德問題是否僅限于校內范疇? 時隔兩年,網友仍不滿“打人教師”評職稱 爭議當事人為上海閔行區一中學語文教師繆某,其名字出現在“2017年度上海市中小學教師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評審委員會(閔行)評審通過人員名單公示”頁面中。 根據閔行區警方提供消息,2015年9月26日,繆某與上海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的一位醫生因取化驗報告一事引發沖突,后經調解雙方達成協議,作為糾紛案結束。而根據當時繆某所在學校的聲明,繆某當時“處事不冷靜,客觀上給醫生造成身體傷害,確實很不應該,也很后悔”。 2016年10月,上海市人保局網站公示了《上海市居住證》人員申辦本市常住戶口名單,其中繆某的名字赫然在列。此事遭網友質疑后,當事人“因個人原因,自愿撤銷”落戶申請。 近期,繆某評職稱的公示名單上網后又遭非議。不少網民再次發出當時事件現場照片,譴責教師動手打人的過激行為,“師德應該作為評職稱的基礎標準,應不予考慮。”也有網民認為,不能永遠關上大門,只要悔改應當給予當事人機會。 閔行區教育局12日表示,繆某“高級教師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申報與評審工作符合程序,當事人不涉及違反師德問題。 專家建議全面評估涉事者師德師風 根據閔行區所提供的評審程序,第一部分為專業測試,第二部分為面試答辯,第三部分為綜合評審,都以學科類技能評價為主。經全體評委投票表決后,繆某等51位教師具備高級教師任職資格。 此外,閔行區教育局提供的一份情況說明稱,學校和教育局未接到家長和學生對其有違師德規范等方面的投訴,其未涉及《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所規定的相關問題。 相關專家認為,對于曾在社會上因道德問題引發爭議的教師,在崗位、職稱、獎勵等評審中,應對當事人師德進行全面評估。 近年來,教育部就師德問題連續發文,其中包括《關于建立健全中小學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關于建立健全高校師德建設長效機制的意見》等,明確提出建立健全大中小學教育、宣傳、考核、監督、獎懲相結合的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將師德表現作為崗位聘用、職稱評審、評優獎勵等的重要指標,實行一票否決。 如《中小學教師違反職業道德行為處理辦法》就規定,體罰學生、有償補課、歧視學生等10類校內行為被列為違反師風師德。 上海師德研究與評價中心主任王正平曾多次參與上述教育部文件討論制訂,他認為,實際評審時,對師德評估不能僅限于這10類行為,所謂身正為師,對教師的道德要求高于常人,因此文件和規定不可能面面俱到。 華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吳遵民說,師德師風建設在具體落實時按評分的量化指標,比如違反哪一項扣除相應得分。“如果是校外行為,專家在評審時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不能因為是校外行為而無視,也不能因為事情過去了就不計較。” 攔火車、性騷擾……如何約束課堂外的“任性”? 近日,合肥一女教師在火車站臺上因等人而無視工作人員勸阻,用身體阻擋車門關閉,造成列車晚點。事件發生后,涉事人已被停職,學校作深刻檢查;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陳小武因存在對學生的性騷擾行為而被取消行政職務和教師資格。 課堂外的教師行為該如何規范約束?根據教育部相關文件,中小學教師違反師德師風的行為包括體罰學生、有償補課、歧視學生等10類與教育教學直接相關的行為,而高校教師的師德行為的“7條紅線”還包括了“不得對學生實施性騷擾或與學生發生不正當關系”。 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國31個省份都根據教育部的相關文件,建立了相應的師德建設制度,并將師德作為聘任和考核重要依據。然而,從教育部的中小學“10類行為”、高校“7條紅線”,到地方規定,都甚少涉及教師校外的道德行為。 王正平說,師德相比一般道德有更高要求,教育部門規范了校園內的師德,校園外的道德衡量可引入社會評價。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說,建議在學校管理與教師評價中,引入教師委員會與家長委員會,通過教師委員會與家長委員會共同參與制訂教師評價標準,實行教師同行評價、學生家長評價,豐富評價參與方,實現師德師風的全過程評價。(據新華社客戶端報道) |
相關閱讀:
- [ 01-08]江西寧都一女生被7名同學毆打踩踏 帶頭3人被處分
- [ 12-20]中國留學生在澳遭侮辱毆打 美媒:恐致學生逃離
- [ 12-08]男子多次酒后暴力毆打父母 警方:雷不劈你我們治
- [ 11-28]只因對方道歉“態度不好” 兩少女毆打他人獲刑
- [ 11-09]小區深夜傳來救命聲 原是一男子被三個男子毆打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