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老賴”為幫扶爭風吃醋 “評上貧困有本事,一讓脫貧就不干”,在一些貧困地區,有人不僅等靠要,還不愿脫貧摘帽。“有一戶貧困戶,我們去更新一下牌子,卻死活不讓我們換。”貴州省石阡縣大沙壩鄉余家寨村一位扶貧干部說,這戶人家看到就要脫貧了,便堅決不同意。 為了“不摘帽”,一些貧困戶不惜隱瞞扶貧成果。有第三方評估來村里調查脫貧成果時,村民故意不說實話,隱瞞收入,怕一旦脫了貧無法再繼續享受政策。“但是這樣對于扶貧干部們很不公平,明明工作有成效,卻無法被統計上,考核的時候還要被認定為不稱職,很冤枉。”一位扶貧干部訴苦。 此外,少數人見不得別人受幫扶。“憑什么他家吃低保,我家不能吃?”不僅自身缺乏脫貧主動性,甚至為了獲得幫扶爭風吃醋。遼寧丹東一位基層扶貧干部介紹,在給貧困戶改造房屋時,他們選擇了一個居住狀況最差的貧困戶先行幫扶,翻蓋住房。但沒想到,村里其他貧困戶看到后,都要求扶貧干部也為自己建房,標準差一點都不行。“我們沒辦法挨家挨戶都翻蓋,只能緊著最需要的先來,但是貧困戶一窩蜂圍上來,讓我們左右為難。”這位扶貧干部說。 “一些貧困戶逢年過節就找包保干部要東西,別人沒有的我也得有,我是貧困戶就得多給點,甚至還要挾扶貧干部‘我對你滿不滿意要看你的表現’。”山西一位扶貧干部說,扶貧先扶志,但現在一些貧困地區群眾的“志”欠賬太多,僅靠產業扶貧、資金扶貧難以從根本上改變當地的“貧困生態”。 “精神窮根”從哪來? 從內因看,主要是貧困群眾自身條件較差;外部因素上,拼搏奮斗、向上向善的精神文化源泉始終無法滋養到一些貧困地區,導致這些地區形成了封閉落后的思想閉環。另外,一些扶貧措施不對癥、風險高,也會引發貧困群眾的反感甚至抵觸。 ——缺動力,長期深度貧困令少數群眾失去脫貧主動性。國家電網湖北省鶴峰縣供電公司駐村工作隊隊長田永明說,他們駐村幫扶的走馬鎮李橋村造血功能弱,貧困戶看不到通過發展產業致富的希望,導致動力不足,積極性不高。有些貧困戶由于身上背著長期積累的債務,沒有膽量參與產業扶貧,生怕失敗,“寧可窮著”。 ——缺“營養”,一些貧困地區成精神文化荒漠。“思想文化建設的主導地位沒有在農村樹立起來,導致一些群眾缺乏感恩之心,與現代公民的要求相距很遠。”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黨委書記鐘迎松認為,當前農村文化、農民教育培訓等精神文明建設存在短板,部分地區的基層黨建工作流于形式,尤其對貧困黨員等缺乏有效引導。 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脫貧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王鑫認為,一些地區金錢至上的理念不斷侵蝕傳統思想基礎,以前農村相對封閉,百姓比較淳樸,現在傳統道德約束力減小,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逐漸淡漠,久而久之部分貧困群眾便只想“獲得”、不講付出,只求利益、不思進取。 賀雪峰分析,在個別地方,一些資源直接下鄉讓“懶漢”“混混”反成了鄉村“舞臺”的中心人物,客觀上造成了獎勵懶惰、忽視勤勞,這對村莊傳統價值觀與秩序沖擊很大。“當前農村扶貧中,對貧困戶有著各種照顧,一旦被評為貧困戶,就能享受各種政策。”賀雪峰認為,這是部分地區“比窮不比富”的精神根源之一。 ——缺信心,“錯配”扶貧引風險影響積極性。村民想養雞,偏偏送鴨苗;村里土地適合種地,非要搞苗木種植;明明市場上已經量大價低,還要上馬大型種養項目。一些地方在扶貧工作中出現的資源錯配問題不容忽視,這讓困難群眾看不到真正的脫貧希望,因此不愿參與甚至唱反調。 一些地方的扶貧工作沒有科學設計短期與長期并重的扶貧體系,要么只看重眼前利益,要么只顧著放長線釣大魚,三五年才能見效的項目村民根本等不起。“我們常聽到雞苗、扶貧羊被殺了吃等笑料,其實冷靜思考,在某種情況下這才是農民最理性的選擇。”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建設與反貧困研究院教授孫兆霞說。 貴州大學教授曾蕓認為,資源錯配是扶貧中最大的困境。正是因為觀念和措施方向錯了,與貧困群眾的期待和習慣背道而馳,所以一些扶貧干部每天白加黑地工作,國家投入了那么多錢,可貧困戶根本不說一句感謝話,還不斷上訪。 |
相關閱讀:
- [ 01-10]福海文教基金會資助貧困大學生金額提至每年五千
- [ 01-06]【領航新征程】脫貧攻堅戰 要打贏還要打好
- [ 01-04]找準聚焦發力點 確保脫貧質量——打好三大攻堅戰系列綜述之二
- [ 01-03]向著小康沖刺——江西脫貧攻堅“百日行動”掃描
- [ 12-31]攻堅力:脫貧結碩果 萬眾奔小康
- [ 12-29]2018年貧困僑財政救助資金下達 每人每年1200元
- [ 12-24]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選派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