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月8日電題:眾多APP“瘋狂”索取用戶信息目的何在?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劉開雄、周琳、杰文津、魏董華 1月3日,支付寶開放年度個人賬單查詢之后,芝麻信用“搭便車”讓消費者“被選擇”授權獲取個人信息的事實在網上曝光。隨后,中國人民銀行約談支付寶和芝麻信用。近日,關于一些APP過度索權和個人金融信息安全的話題成為輿論焦點。 “新華視點”記者調查發現,為了收集用戶信息,在大數據時代占據市場先機,一些APP過度索取消費者權限的情況近乎“瘋狂”,相關法律和監管滯后。 “沒人知道哪些數據會成為未來商業發展的重點,所以,擁有足夠多的數據才是重點” “大數據時代,沒人知道哪些數據會成為未來商業發展的重點,所以,擁有足夠多的數據才是重點。搜集的數據越多,營銷價值就越大。”一位從事互聯網營銷的業內人士一句話點破了其中奧秘。 互聯網從業人員葉先生對自己安卓手機上安裝的109個應用進行了統計,104個APP都有“讀取已安裝應用列表”非強制性權限,由此可以了解用戶的行為習慣及分析同行情況;第二受關注的權限就是“讀取本機識別碼”,這是用于確定用戶,因為每個手機識別碼都是獨一無二的;第三是“讀取位置信息”權限,有80個APP需要這一權限,可搜集用戶的活動范圍。 記者搜索了應用商店10款排名靠前的“手電筒”軟件,除了相機權限外,絕大部分都要求用戶放開存儲、位置信息、電話等,還有1款要求開通訪問通訊錄的權限。 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發布的《2017年中國Android手機隱私安全報告》顯示,非游戲類APP2017年越界獲取的各種隱私權限顯著減少,但核心隱私權限中的越界獲取“通話記錄”和越界“讀取彩信記錄”出現較大幅度增長。 “從行業看,都在盡一切可能收集用戶信息。”移動互聯網系統與應用安全國家工程實驗室高級安全研究員朱易翔指出,本質上就是一些APP開發商沒底線。 |
相關閱讀:
- [ 01-08]技能共享類App疑點調查:提現難 服務“變味兒”
- [ 01-08]技能共享類App疑點調查:提現難 服務“變味兒”
- [ 01-05]“辦案百度”App推出 24小時在線值班有問必答
- [ 12-29]美團App在福廈等地 上線打車入口
- [ 12-27]直接刷二維碼進出站 廈門地鐵官方APP今日正式上線
- [ 12-27]對APP過度收集信息說不
- [ 12-26]防藍光App最高下載達900多萬次 醫生:效果還有待臨床證明
- [ 12-22]問題APP潛伏手機:吸費盜信息 被封后換馬甲再上線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