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發展呼喚“新農民”(眾說十九大) ——訪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 本報記者 歐陽潔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說,當前我們對“三農”問題高度重視,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密切相關。 87歲的厲以寧仍然每年堅持到基層調研,對“三農”問題格外關注。今年夏天,他深入湖南、安徽、江蘇等省份,在與農民面對面的接觸中有了更多新的感受。“農民最關心的是土地確權問題。”厲以寧說,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這體現了中央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的決心,給農民送了一顆“定心丸”。 我國農村土地實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三權分置”。“要堅持土地是公共財產的制度。土地承包權穩定,農民才能安心。而尊重土地的經營權,保護經營者的利益,才能更好地發揮其積極性。”厲以寧說,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標,就是要讓農民的承包權穩下來,經營權活起來。 未來農業發展需要農民具備哪些素質?厲以寧說,農民首先要成為新農民,注重自身能力培養。“調研中明顯感受到,許多農民有積極學習技術和知識的愿望,要滿足這些愿望,需要組織大量培訓,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讓厲以寧印象深刻的是,農村高中教育日益普及,為更多農民子弟進入高等學校打好了基礎,同時,更多的農民開始選擇接受職業技術教育,并學以致用,進行多種多樣的創業創新。 其次,新農民還需要培養環保意識。“現在正在進行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土地定下來了,就需要保護好土地。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厲以寧說。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我在調研中發現,現在農民不一定自己種地,而是把土地出租出去,自己從事與農業相關的服務業。中國農村人口多,農民不能僅僅依靠第一產業,還需要發展第二、第三產業,從事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才有根基。農村穩定了,農民富裕了,購買力增強了,也會為實體經濟提供發展動力。”厲以寧說,現在不少在外打工的農民回鄉創業,帶動周邊村民共同發展,對此需要在各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了‘三農’發展目標,也指明了發展路徑,接下來需要大家一起實干。”厲以寧說,在這個過程中,要轉變發展方式。從過去數量型、速度型的發展方式真正有效轉變為質量型、效益型的發展方式,并不容易。“速度攀比從來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大障礙。我們要保持冷靜,走創新的路,這樣步子才能更穩健,發展方式的轉變也才能真正實現。”厲以寧說。 《 人民日報 》( 2017年12月31日 04 版) |
相關閱讀:
- [ 12-31]晉江“海絲農業、振興鄉村”活動月啟幕
- [ 12-28][理上網來·輝煌十九大]葉興慶:以改革創新促進鄉村振興
- [ 12-21]植物新品種:期待農業知識產權保護新篇章
- [ 12-20]內蒙古發布自治區第二次全國污染物普查情況
- [ 12-18]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公報顯示: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改善
- [ 12-15]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三農”發生歷史性變革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