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看著4、5歲的孩子通過1根網線就能跟北美的外教1對1練口語,了解國外的文化習俗,侯女士感嘆:“我很羨慕現在的小孩,有了互聯網,學習比以前便捷太多。” 互聯網不僅讓1對1的個性化優質教育變成可能,更是促進了教育的公平與普惠。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開幕之際的話語:中國堅持不懈推進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為手段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我們將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5年來,黨和國家為了“同藍天,共教育”的目標,在網信事業的發展上邁著堅定的步伐。根據教育部科學技術司發布的《回望2016年教育信息化工作進展情況》,目前,全國中小學(除教學點外)中,87.6%的學校實現網絡接入;82%的學校已擁有多媒體教室,其中53%的學校實現多媒體教室全覆蓋。學校統一配備的教師終端、學生終端數量分別為768萬臺和1026萬臺,學校的信息化應用基礎條件進一步夯實。 既學書本也行走天下 素質教育讓新一代知行合一 互聯網是手段,把穩教育的方向才能讓舞臺根基穩健。中國的教育應該走什么道路?在2016年的教師節,習近平總書記明確:素質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為本、因材施教,注重學用相長、知行合一,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在今年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再次強調,要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在小雨晴媽媽呂女士眼里,素質教育需要讓孩子走出課堂,在課堂外感受自然與人文。每每假期得空,小雨晴媽媽便帶著孩子游走中國大地,東三省、杭州、南京各地印上了大小兩個腳印。 “去秦淮河,在秦淮河的小船上,你再想到‘夜泊秦淮近酒家’,才能體會到那種意境,印象會特別深刻,永遠都忘不掉。”呂女士把課本里的詩意編織在雨晴的眼前。 除了父母家長將孩子主動帶到大自然體會,如今,國家的教育方針指引下,各種形式的素質教育服務也如雨后春筍般冒出,“課后三點半”、steam教育、營地教育、游學讓新一代青少年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素質拓展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而作為素質教育之一的營地教育會對孩子有積極的影響。”從事營地教育工作的朱璐告訴未來網記者,營地教育是一種室外的教育,讓孩子走出去,接觸自然。 “這其中,一方面孩子會面臨挑戰,嘗試他沒有接觸過的東西。另一方面,在營地他們可以認識很多的朋友,建立起與各種人際關系。回到生活中,對于社交是很有幫助的。”朱璐在工作中看欣喜地看到營地教育對孩子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 “有的孩子剛開始來的時候很內向,當活動結束的時候,你會發現他會變得很熱情,性格也更加活潑了,這就是營地教育的魅力所在。” 永葆文化自信 讓國學蘊育民族力量 在借鑒國外的Steam教育、營地教育,學習英語和西方文化的時候,不少人擔心,新一代青少年把目光指向國外,“瞭望”了世界,可還記得回歸中國文化? 中國首屆“互聯網+”青少年發展大會國學展區的老師指導小朋友寫毛筆字。未來網記者 楊佩穎 攝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種自信是圍棋落子的沉著冷靜,是濃墨渲染的流暢磅礴,是琴瑟和鳴的悠揚遠唱,是流淌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東方血液。 在中國首屆“互聯網+”青少年發展大會上,一座棕紅色漆就展位格外引人注目,這里沒有機器人、3D打印、VR科技的炫目,只有畫卷透出的石墨味,古箏吐出的絕調,黑白子輕敲棋盤的聲響,在熱鬧的場館里散發著寧靜與深沉。 “不只是書法,更是書道和文化。”該國學文化展位的王老師對此這樣解釋道:“學習書法,不只是學習書法,也要學習很多跟書法相關的文化知識。比如寫一個字,你覺得你這個字好看,但說不出哪里好看。橫平豎直是一點,文字里包含的歷史文化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 “書法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王老師說,寫一手好字對文化的傳承和個人內涵的養成很重要的,老師教寫字,既是傳遞漢字之美,也是傳遞中國文化傳統之美。 文化是民族血脈,歷史是國家的根基。傳承中國文化,新時代的中國青年帶著自信與張力,在國際大舞臺上展現著東方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