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12月25日電 題:為青年打好中國底色 逐夢新時代——上海大學思政課為什么“紅” 新華社記者吳振東、白少波、張千千 “思政課居然可以這么上!”近日,上海大學一堂“時代音畫”通識課上,該校社會學院和音樂學院教授聯袂,用音樂旋律和歷史回顧,聲情并茂地講授了“國歌如何一路走來”。整個課堂學生爆滿,“蹭課族”只能席地而坐。不少學生聽完課后表示,原以為沉悶悶的課堂,沒想到卻是熱騰騰,收獲滿滿,時間也轉瞬即逝,總感覺沒聽夠。 思政課如何上才能“圈粉”?如何發揮思政課在高校立德樹人的主渠道作用?上海大學探索出了全新模式:教師告別單兵作戰,“項鏈模式”力促跨學科聯袂授課;量身定做課程,價值引領與專業知識結合為青年打好中國底色,逐夢新時代。 “國歌”里聆聽時代脈搏 從晚清時期《普天樂》《頌龍旗》等帶有禮樂色彩的“國歌”,到雄渾激昂的《國民革命歌》《義勇軍進行曲》,記者看到,“時代音畫”整堂課在兩位教授的配合下,話題導入、課堂主講、現場問答、網上互動等各環節如行云流水。講授者不僅飽含知識,更引領聽眾感受國家、民族的時代發展脈搏。聽課者熱情參與,學生樂團還現場演奏了《義勇軍進行曲》,全場齊唱國歌,把課堂氣氛引向高潮。 “《義勇軍進行曲》展現了中國近代史上那段血與火的淬煉,最能體現民族的斗志和決心。”上海大學本科生方曉聽完課激情滿滿地說,今天的大學生們要勇敢走在時代前列,成為奮進者和開拓者。” 有聽課教師表示,課程看似講授文藝作品,其實緊扣時代進程中的中國主題。音樂教授帶來了“藝術的眼睛”,社會學者帶來了“文化的眼睛”,共同使思政課堂更具思辨性、人文性、趣味性。 課程主策劃人之一、上海大學教務處副處長顧曉英表示,課堂成功的背后是授課團隊的艱苦付出,每次開講之前,課程負責人、主持人與主講教師都要一起備課,對教學內容、流程和方法進行精心設計,反復修改教學方案。 |
相關閱讀:
- [ 04-01]福建省職業院校首設思政課移動云大數據研究中心
- [ 05-30]福建省開展首次網絡思政課網絡直播活動
- [ 02-12]福建省一項目入選全國高校思政課教改擇優推廣計劃
- [ 06-20]福建省高校思政課教師教學比賽決賽開賽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