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魯中山區有一座山叫原山,它東西綿延近百公里,方圓150多平方公里,成為淄博市的一道生態屏障,源自原山的孝婦河蜿蜒曲折130多公里進入渤海,滋養著淄博幾千平方公里的土地。
綠水青山何以變成金山銀山? 防火隊員們每年冬天要燒出60公里的防火隔離帶-鞠傳江攝影 種樹、護樹、伐樹曾經是國有林場自我生存的“三部曲”。但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隨著國有林場改革和國家禁止采伐林木政策的實施,原山人也開始探索轉型發展之路,他們摔過跟頭,也吃過苦頭。開辦的奶牛場、木材廠等十多個項目全部虧損,最困難的時候林場負債4000多萬元,職工人均背負著10萬元的債務,林場很長時間發不出工資,陷入靠貸款維持生存的困境。 “靠要飯過日子,只會越來越窮,也是死路一條!”孫建博感嘆。“面對市場經濟大潮沖擊,必須創出一條新路來!” 他回憶,1996年,自己被任命為淄博市原山林場場長,面對“內憂外患”——126家各地來的債主輪番上門討債,拿不到工資的職工交不起水電費,他幾天睡不著覺。 孫建博幼年因病致殘,走路要靠拐棍。“那時,林場找不到出路,心中的焦慮真的比自己身體傷殘時的痛苦還大!”他說。 幾十名林場干部持續一個星期的會議,頭腦風暴難以驅除守舊的觀念。 “不換腦筋就換位置!”他推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讓林場煥發了生機。 干部能上能下,讓一批思想活躍、有市場經濟頭腦、敢拼敢闖的干部走上領導崗位。 對虧損企業全部予以關閉,而興辦一批經過嚴密論證有市場潛力的新項目。包括工具廠、酒廠、綠化苗圃、旅游景區等。 機制創新,育林、護林責任到人,林木成活率、防火有效與收入獎金掛鉤。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