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京12月11日電 (記者 鐘升)行舟于無錫古運河上,只見建于明朝的清名橋橫跨兩岸,橋身與倒影相合成一只秀眼,當地人稱之為“運河之眼”。400多年來,“運河之眼”一直守望著運河的潮起潮落與河兩岸的變遷。 大運河由北向南綿延2700多千米,在沿途的8省35座城市中,無錫是唯一一座運河穿城而過的城市。將城市一分為二的運河構成了無錫城的“脊梁柱”。明清時期,南北物資通過大運河在無錫交匯。以清名橋為界,北邊是全國知名的“布碼頭”及南糧北運的四大米市之一;南邊則是江南窯業的聚集地。 時至今日,雖然運河已不復往昔的喧鬧與繁華。然而在新時代,古老的運河正和它兩岸的眾多文化遺產一道,重新煥發出光彩。 清名橋北,榮德生創辦的茂新面粉廠依舊矗立在河畔。作為榮氏家族創辦最早的企業,如今的茂新面粉廠已改建成民族工商業博物館。博物館中,遺留下來的古老機械和一份份史料訴說著社會變革之際,無錫的民族工商業先驅們實業報國的夢想與實踐。 “運河水川流不息,塑造了無錫人的氣質。他們重視財富的流通而不是囤積,不局限于在小地方發展”。在無錫市文管辦原主任楊建民看來,正是運河帶給無錫人的這種不安于故土,敢于闖蕩新天地的精神,成就了近代叱咤上海的無錫六大家族的神話,令無錫率先成為民族工商業發展的重鎮。 獲得重生的還有北倉門。因年代久遠,這座運河邊最大的蠶絲倉庫曾一度被廢棄,成為一個垃圾場。2004年,海外歸國的鄭皓華,借鑒法國塞納河左岸藝術聚集區等模式,對倉庫進行了翻修改造,在最大限度保留倉庫原樣的同時,融合傳統審美與現代西方藝術元素,將其打造為全新的藝術中心。 2006年4月,首屆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在無錫召開。楊建民等人放棄了一貫的賓館酒店,將會址選在了北倉門。“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單霽翔非常高興,夸獎‘工業遺產論壇就該在工業遺產里舉行。這里是最好的會址’。” 從北倉門開始,“工業遺產”這一概念逐漸為大眾所熟知、接受。如今,無錫已有數十處近現代工業遺產經過改造,繼續向民眾講述著過去的故事。 無錫窯群遺址博物館的顧問黃仁榮老人已在運河邊生活了80多年。鼎盛時期,運河畔共有356座磚窯。黃家世代以燒磚為生,祖傳四座磚窯,在當地算是大家。黃仁榮原本也要繼承祖業,然而自1968年開始,窯群逐漸開始停產。“老式燒窯方式污染太大,已經不適應社會的發展了。” 不僅是磚窯帶來的污染,由于運河兩岸工廠林立,人口稠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運河水質受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影響,嚴重惡化。甚至連運河水上游項目也被迫停止。 1987年起,無錫市開始逐步淘汰、關停運河兩岸高污染、高耗能工廠。同時對河道分段清淤截污,動態換水,修復生態。特別是無錫市首創的“河長制”實施以來,全市大小河道水質指標持續改善,鞏固了運河的生存根基。 “以前河都是臭的,現在冬天河里有人游泳、抓魚,夏天家家戶戶都坐在河邊乘涼吃飯。河上橋多了,進出不用再坐船,兩岸也漂亮多了。”運河的變化,黃仁榮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運送過農耕社會的錢糧布匹,承載過民族工商業的近代“洋貨”,如今則是游客了解無錫歷史的最佳地點。從古流淌至今,“活態”的運河始終伴隨著無錫城順應著時代潮流發展。(完) |
相關閱讀:
- [ 07-22]航拍京杭大運河——景觀篇
- [ 03-07]全國政協委員黃揚略:開發“京杭大運河經濟帶”
- [ 08-31]【聚焦G20】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夜景璀璨
- [ 01-26]北京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要推進大運河歷史景觀恢復
- [ 04-18]揚州《瘦西湖》特種郵票首發 瘦西湖景區郵局開門迎客
- [ 01-01]期待更多希望變成生活現實
- [ 11-26]徐霞客四百年前游線欲申遺 橫跨至少19省市區
- [ 11-21]李克強在京杭大運河杭州拱宸橋段考察
- [ 11-21]李克強考察杭州老街區 花百元買哆啦A夢玩偶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