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2016年2月2日,參加黑龍江飛揚冰上運動中心冰球興趣班的小隊員們在訓練中。 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體育新東方”未來會有嗎? 全民健身成為國家戰略,校園體育受到廣泛重視,帶熱了運動健身和青少年體育。而中小學教改、新高考也讓素質教育迎來新契機。 由于疊加了運動健身熱和素質教育熱的雙重利好,體育培訓業的前景廣受看好。 越來越多的教育機構已在試水體育行業。好未來集團(前身即家長熟知的“學而思”)今年5月宣布控股圍棋在線教育品牌“愛棋道”,進一步拓展其素質教育領域。另一個教育培訓巨頭新東方更早一步,2015年參與體育培訓機構優肯籃球的A輪投資。而優肯籃球本身在2013年已獲得真格基金天使輪投資。 教育+體育的聯合,足以制造很大想象空間。同教育培訓類似,體育培訓也有清晰的商業模式、優質的現金流、龐大的潛在消費人群和較低的從業門檻。那么,“體育新東方”,未來會有嗎? 毫無疑問,都需要吸引學員,體育培訓在獲取客戶上易與教育機構實現融合。新南洋旗下昂立教育創立的昂立慧動體育品牌,已與昂立教育及東書房國學、STEM、夏加爾美術等有機結合,據介紹,很多學員家長會同時報英語、美術和體育等課程。 萬國體育CEO張濤認為,體育和文化課培訓之間既有共通,也有差別,差別更大。“由于升學的現實問題,教育培訓偏‘剛需’,易標準化,無論英語、語文都可以培訓,也有很多可行的模式,比如線上進行。而體育天然需要線下的場地和器材,互動性也更強,項目之間差別巨大,足球、籃球、乒乓球、游泳,一個項目的培訓就是一個單獨的產業。” 同文化課相比,體育培訓“剛需”小,家長未必愿意持續付出時間和金錢,續費率低的問題也是目前所有素質教育培訓的痛點。 同時,還處在發育階段的體育培訓業也存在著魚龍混雜、標準和監管缺失、惡性競爭等現象。大部分培訓機構是在近幾年體育產業熱潮中成長起來的,不具備規模化、規范化的能力。 張濤表示,青少年體育培訓目前很熱,但面臨的困難也很多。作為強體驗性的項目,體育培訓的場地面積大,設施器材成本高,還要考慮場館運營等,都是文化課培訓沒有的挑戰。同時,人力成本也高出很多,張濤形容為“專業勞動密集型”:教育培訓一個老師可以教幾十個甚至上百個學生,但體育培訓一對十已基本是極限了。 鮑明曉認為,體育場館不足是體育培訓成本居高不下的一個原因,但隨著城市體育場地及體育特色小鎮的建設,以及公共體育場館的開放,未來場地問題會逐步改善。 以籃球培訓為主的華蒙星體育創始人溫大治提出了對于行業發展理念的三點看法:“一是定位,把籃球培訓定位成素質教育,如以外教教籃球同時培養運動技能和語言能力等,未來的空間會無限大。二是開放,告別價格戰,比拼質量和服務。最后是學習和成長,把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上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