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消費 錢花哪去了? 每年“雙11”“雙12”網購血拼中,在校大學生都是一支活躍的力量。一些大學生沒有收入來源,卻拿著父母的錢在網上買買買,引發人們對大學生消費問題的關注—— 本報記者 李浩 每月一千多 常感不夠花 “‘雙11’網購的時候很過癮,結果后半個月就‘吃土’了。 ”面對記者的采訪,合肥職業技術學院大二學生小月如此感嘆。 盤點自己的網購花費,小月的心情有些復雜。她告訴記者,“雙11”期間僅購買化妝品就花掉500多元,加上正常生活開銷,到11月20日,她已經把當月的生活費差不多全花光了。后面的10天里,日子過得“青黃不接”。 “不只是像‘雙11’這樣的特殊時期生活費會緊張,平時也比較緊張。 ”小月表示,父母每月給自己1400元生活費,但日子卻常常過得緊巴巴的。小月愛旅游,每個月都會到周邊地市去游玩一次,每次出行會花掉五六百元,再加上吃飯、買衣服和化妝品消費,每月生活費基本上沒有節余。 最近,合肥師范學院大三學生小平因想讓家里增加生活費的事,與父母發生了爭執。小平的父母每月給他轉賬1200元生活費,而小平的花費卻經常超標,到月底就向父母打電話求援。“每次向父母要錢都很不好意思,但生活費不夠花,不找父母要錢也沒辦法。”小平告訴記者,在學校吃飯、買書、買衣服等等都要花錢,除此之外,還有看電影、同學聚餐、周末游玩等開銷,如果看到喜歡的東西想買,開銷還會增加,每月1200元的生活費捉襟見肘。 對于小平要求增加生活費的理由,小平的母親韓女士并不認同。她表示,給孩子的生活費數額是自己經過多方咨詢確定下來的,如果孩子合理花費肯定能夠滿足正常開支,如果哪個月生活費超支了,只要孩子能給出合理的理由,自己也會給其轉錢。韓女士堅持不給孩子增加生活費,是不想讓孩子養成亂花錢的不良習慣。 記者在合肥多所高校采訪發現,在校大學生的生活費大多在 1000元至 1500元之間。家庭是學生生活費的最主要來源,超過90%的大學生生活費由父母或撫養他們的親屬提供,其次為自己兼職打工所得。有三成的受訪學生表示,自己的生活費不夠用、或遇到過不夠用的情況。 女生重穿著 男生重社交 “我每月都要買一件衣服,現在一件稍微上檔次的冬衣要好幾百元。 ”合肥師范學院大三學生小倩告訴記者,女孩子都有愛美之心,衣服和化妝品必不可少,她每個月這方面的花費要好幾百元。每個月都要花錢買衣服、買化妝品,小倩的這種消費狀況,在受訪的女大學生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 社交支出也是大學生的主要開銷之一。有的男生參加幾次聚餐,往往會用光一個月的生活費。 “如果在食堂吃飯,大部分的學生每天吃飯的費用可以控制在20元左右。如果是聚餐,一場飯局下來,要花多少錢就不一定了。 ”安徽建筑大學大三學生小張介紹,在他的身邊,大部分大學生在聚會時會選擇AA制,“就我個人而言,平均每次聚餐花費在50元左右。 ”這樣一算,自己一個月的生活費經不起多少次大大小小的聚餐消耗。 記者在安徽建筑大學等高校附近看到,校門外飯店林立,前來就餐的顧客中,大學生是絕對的消費主體。小張表示,年輕人都喜歡熱鬧,以生日會、老鄉會、歡送會、慶祝會等名義召集的各類聚餐活動,在校園比較頻繁,只要受到邀請,自己基本上都會參加。 “感覺每個月不知不覺地就把錢花完了,也不知道都花在了哪里。 ”安徽建筑大學大三學生小華對記者說,他沒有記賬的習慣,每到月底生活費都會花光,錢究竟花在了哪里,自己也是一筆糊涂賬。合肥師范學院一位輔導員表示,大學生突然獲得了生活費的支配權,且大都沒有理財經驗,部分學生花錢比較隨意,缺乏計劃性,經常是前松后緊,甚至出現月底“斷糧”的情況。 “大學生存在著沖動消費的問題。 ”安徽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王云飛告訴記者,網絡時代,淘寶、京東等網購平臺把海量的商品推到消費者眼前,激發了消費者的消費欲望,電子支付手段也讓消費者更加 “容易花錢”。年輕人由于生理、心理等因素,容易發生沖動型、非理性的消費行為,造成生活費過度開支。 記者了解到,各種考證的報名費、培訓班課程、網游、戀愛等開銷,也在大學生生活費中占據了不小的比例。當每月生活費無法滿足開銷時,大部分學生表示會放棄消費想法,近三成的學生表示會向父母求助、向同學借錢或課余時間做兼職掙錢,少部分學生表示會通過網貸、信用卡等金融信貸方式,先滿足消費需求,后期再償還。 |
相關閱讀:
- [ 12-06]“越南以北,中國你好”——福大學子攜手越南留學生交流兩國的“那些事”
- [ 12-04]歷史文化節:福師大學子攜十九大精神走進福建民俗博物館
- [ 12-04]福州大學成功舉辦第二屆交通安全知識競賽
- [ 12-04]動植物考古學家在中山大學分享各自領域的研究進展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