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送老人回到自己的屋里。丁凝攝 “助人自助,他們教會了我們怎么去生活。” 麻風康復村為上世紀50年代麻風病隔離的產物,如今生活在康復村的多半為老人,因為曾經患過麻風病,他們大都身帶殘疾,沒有親人。 “我們第一次到村里,看到一位老人沒有手掌和腳掌,扛著一捆豬草用膝蓋從我們面前走過,我們愣住了。”繆應江說。 這位老人就是王叔,他十多歲就來到康復村,五十多年過去了,至今仍孤身一人。由于患病,王叔失去了雙手和雙足。但是他仍然自己種地、養豬、養雞,甚至釣魚,仿佛沒有什么可以難倒他。 像王叔這樣自立的老人在康復村里還有很多,他們拖著殘缺的身體種地、養殖,頑強地活著。盡管也有很多人把“堅強”“勇敢”這些詞冠以繆應江,但這個23歲的年輕人在看到王叔以后,頓時感到了自己的渺小。 “在我的人生當中,也經歷了很多挫折和困難,但看到王叔,我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活著’。堅強、勇敢,這些詞都太輕。”繆應江說,“與其說是我們志愿者幫助了他們,不如說是他們教會了我們怎么去生活。” 王叔很細心,他記得每一個來上火山康復村的志愿者的名字,甚至記得哪個志愿者說過哪句話。原來他有一本記事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著每一個來過這里的年輕人的名字、電話。“我們會常常給王叔打電話,他想我們的時候也會給我們打電話。”繆應江說。 “老人消失的速度可能比我們獻愛心的速度還要快,想到這個我就很著急。” 云南省曾是全國麻風病流行較嚴重的省份之一,全省129個縣都曾有麻風病流行。經過60多年的努力,麻風病逐步進入可防、可治階段。 截至2016年底,云南省累計發現、治療麻風病患者5萬多例,患病率已降至歷史最低水平0.13/萬。全省高、中流行縣分別由1980年的25個、83個減少為“零”,已有85個縣、市、區達到國家消除麻風病危害標準。 自2015年以來,繆應江和志愿者團隊利用周末、節假日的時間,多次深入到云南現存的10多個麻風病康復村做公益。 2016年,他們來到大理巍山縣的阿朵地康復村。康復村的老人都養貓,因此村子里就是13位老人和13只貓。一年后,有志愿者告訴繆應江,阿朵地康復村里的4位老人走了,現在剩下9位老人和13只貓。 得知消息的繆應江一時間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惆悵,“這樣的變化好像在提醒我們,老人消失的速度可能比我們獻愛心的速度還要快。我很著急,做公益這件事很長遠,但留給康復村老人的時間不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