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2月6日電(袁秀月)國寶也可以拍成綜藝?近些年,以國寶為題材的電視節目不稀奇,如《國寶檔案》、《華豫之門》、《鑒寶》、《尋寶》等,但大多以平實敘述為主,以綜藝形式呈現的則較少。而一檔名為《國家寶藏》的節目,則首次將博物館拉進了綜藝。 《國家寶藏》12月3日首播即贏得大批年輕人叫好,豆瓣評分高達9.3分,“乾隆的小劇場”更是在社交媒體刷屏。有網友表示,以前看文物都是匆匆而過,沒想到它們背后還有這么多的故事。時至歲末,多檔文化綜藝上線,作為新的節目類型,“國寶綜藝”又如何吸引年輕人? 觀眾:“官方吐槽”最為“致命” “這個節目不叫《國家寶藏》,叫《穿越千年吐槽你》吧。”《國家寶藏》第一期中,由演員王凱出演的“乾隆小劇場”引發眾多討論,很多網友表示,要被“官方吐槽”笑死了。 其實,這只是節目中的一個環節,由明星扮演歷史人物,通過小劇場形式演繹文物背后的故事。而王凱所引出的,就是有“瓷母”之稱的各種釉彩大瓶。產生于乾隆年間,全身上下裝飾有15層釉和彩,“瓷母”也代表了中國古代制瓷工藝的最高峰。然而,它的花色之多也一度被人吐槽,更有人將其稱為“乾隆的農家樂審美”。 “我不求天下人理解,只求讓后人知道,鼎盛王朝就該海納百川。”節目借由王凱之口道出“瓷母”背后的緣由。網友“熊猴”表示,本來確實不太喜歡“瓷母”的五顏六色,現在也覺得順眼了不少,“它確實很炫,但炫的是中華的匠人工藝和鼎盛的文明”。 除了王凱,演員李晨、梁家輝也作為守護人引出了兩件國寶——《千里江山圖》以及“中華第一文物”石鼓。《千里江山圖》產生于宋徽宗年間,由18歲的王希孟所作,與《清明上河圖》并稱為“故宮雙絕”,每次公開展出都會引發轟動。它運用了石青、石綠等礦物顏料為基礎,再加以赭石渲染,色彩鮮艷且立體生動。“《千里江山圖》簡直就像是千年前的3D畫”,網友“小夢”說,看了這些礦物顏料的來源才知道,作一幅畫如此不容易。 梁金生是梁家的第五代故宮守護人,他已在故宮工作了36年,而他的先祖曾為守護一種文物歷經磨難,那就是石鼓。石鼓是先秦時期的石頭,上細下粗頂微圓,似鼓,故而得名。石鼓上篆刻有石鼓文,它記錄了秦始皇統一前的歷史,也是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曾歷經上千年的歷史變遷,幾遭戰亂。1931年,故宮將一萬三千箱文物南遷,梁家第一代故宮守護人梁廷煒輾轉16年將石鼓護送至南京,抗戰勝利后,他的兒子又將石鼓運回北京。 “石鼓這個故事真的我淚奔了,我們的漢字竟然經歷了這么多磨難。”網友“芽七”看了石鼓的故事之后表示,梁家和石鼓的故事都可以拍成一部電影了。 尊重年輕人的審美 “文物講述故事,故事浸透文物,明星與戲劇形態結合,實現了文化類節目從抽象感受到具象表達的轉化,可以說是真正中國式的節目創新。”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影視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尹鴻如此評價《國家寶藏》。 文化類節目很容易做得專而精,但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就文化談文化”的套路中,把觀眾的感受隔離在外,變成一種“自娛自樂”。《國家寶藏》將“高大上”和“接地氣”融合起來,將文物和故事相結合,用“小劇場”的形式講述文物;用輕松的語態進行交流,讓王羲之和黃公望一起吐槽乾隆的審美;拉近了年輕人和文物之間的距離,讓很多網友自動參與其中,如制作乾隆表情包等。尊重年輕人的審美,并加以引導,這恐怕也是節目受到年輕人追捧的重要原因。 “不僅展現文物前世的傳奇故事,還讓觀眾知道在今天發生了什么。”節目制片人、總導演于蕾曾表示,要讓觀眾意識到,文物活在我們身邊,與我們的生活發生著關聯,這才能讓文物真正“活起來”。 “開場的音樂燈光舞臺效果震撼到我了”,《國家寶藏》的舞臺效果也贏得眾多網友稱贊。一塊堪比IMAX銀幕的LED主屏幕,9根不斷變換位置的透明冰柱,再輔以燈光投影等,這種舞臺效果在以前的國寶類節目中可謂少見。 同時,節目在形式上也有所創新。有在演播室錄制的環節,有拍攝的文物紀錄片,還有演員們演繹的小劇場,《國家寶藏》的這種紀錄片式綜藝,既有“陽春白雪”,又有“平易近人”。 這也給其他文化節目帶來啟發,“綜藝化”并不單純意味著娛樂化,也可以是表達的方式更加有趣生動,語態更加年輕,在節目內容上可以繼續保持嚴肅性,觀眾未必不認可。《朗讀者》制作人、主持人董卿就曾表示,年輕人成長在一個更富裕、更開放、更文明的社會,他們接受著更良好的教育,“我們不要低估他們的審美和判斷力,自以為了解他們就喜歡某一種類型的節目。” 2017年被稱為“文化綜藝元年”,難道之前沒有文化節目嗎?并不是,只是如今創作者的表達方式更加“綜藝化”了,比如今年大火的《朗讀者》、《見字如面》等,從節目形式到邀請嘉賓都增加了綜藝元素。 從文化節目到文化綜藝節目,看似只增加了兩個字,實則是一個大的創新——是創作者對于觀眾口味把握的與時俱進,以及對觀眾審美的尊重和引導。(完) |
相關閱讀:
- [ 11-29]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養分
- [ 11-29]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
- [ 11-13]優秀傳統文化進農村
- [ 10-16]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流大會: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精神
- [ 09-20]【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同根同源 閩南博餅游戲背后的兩岸文化認同
- [ 09-05]一帶一路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魅力
- [ 08-11]福建創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讓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