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也是了解一種文化最好的鑰匙。最近,中文因兩個美國小女孩而在全球再掀熱浪。美國總統特朗普的外孫女阿拉貝拉唱中文歌曲、背《三字經》和古詩,習近平主席認為“可以打A+”;美國金融大鱷羅杰斯的女兒普通話發音標準、吐字清晰,被網友稱贊“有成為中文播音員的潛質”。中文魅力如此,中華文化吸引力也可見一斑。 近些年,“漢語熱”“中國文化熱”在世界各地出現。在很多地方,讓孩子學中文不是為了“時髦”,而被認為是了解中國、把握時代的必需。中文為何熱度不減?中國文化為何能有持久吸引力?中國的文化自信從何而來?答案不一而足,關鍵要從中國發展中尋找“密碼”。 文化影響力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密切相關。發展的硬實力與文化的軟實力,總是相互依托、互相促進的。這些年,伴隨中國經濟實力增強、政治影響擴大、國際地位提高的,正是文化影響力的不斷上升。全世界都在關注中國的變化,漢語和中華文化作為溝通橋梁之一,扮演了獨特角色。更何況,對于個人而言,掌握漢語、認識中國,也是提升個人價值、獲得發展機遇的加分項。“中國屬于未來”,誰會愿意錯過與這樣一個國家共同成長的機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種自信帶來了非凡的吸引力,它不僅來自現實,更來自于從未中道斷絕的歷史傳統、來自于不斷積淀的精神內核。馮友蘭曾說,“蓋并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前不久,習近平主席給美國總統特朗普介紹故宮時就說,文化沒有斷過流、始終傳承下來的只有中國。我們這些人也延續著黑頭發、黃皮膚,我們叫龍的傳人。撫今追昔,漢語熱折射出的,是人們感知數千年文明傳承的溫度、找到古老文明綿延奧秘的期待。 有魅力的文化不是靜態的,自信的文化不是封閉的,只有讓文化流動起來、讓文明活起來,才能生生不息。去年,在美國哈佛大學訪學時,旁聽一門叫作“東亞的文明與宗教”課程,教室里每次都座無虛席,學生們對中國哲學和思想興味盎然;在圖書館和周邊書店,英譯本的《論語》《易經》《道德經》等不下數十種,解讀中國文化的書籍更多。就連美國室友都經常過來探討與中國思想文化有關的話題。一種文化如果能夠走近世界上更多的年輕人,激蕩出的將是一種深沉而自信的文化力量。我們需要把中國文化的影響,輻射得更遠。 從文化中找到發展的思想資源,在實踐中凝練文化的哲學精粹。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站在新時代的起跑線上,惟有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才能以文化人,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24日 05 版) |
相關閱讀:
- [ 11-24]“中華魂·筆墨情”海峽兩岸書畫展在京開幕 60余幅作品亮相
- [ 11-23]長樂打造濱海文化新名片 文體惠民點亮群眾生活
- [ 11-23]各高校學習十九大精神:讓學習成果印在腦海融入心中
- [ 11-23]新時代互聯網長啥樣:技術更強 產品更新 內容更優
- [ 11-21]2017“中國夢”網絡影視征集活動網絡展映開始
- [ 11-21]中國夢微電影|山的背影
- [ 11-21]福建審議修訂兩項條例 畬族文化保護寫入草案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