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22日電 題:讓十九大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甘肅、河南、四川、江西等地組織開展多種形式宣講活動 新華社記者 “十九大報告振人心,項項政策惠民生……”22日,在江西省于都縣貢江鎮城東社區,68歲的古文說唱藝人肖秋林伴著激昂的木梆、鼓鈸,手拿二胡用當地方言為老百姓宣講十九大精神。 “草根明星”特色宣講、專家與師生深度交流、網絡直播答疑解惑、特別行動隊因地制宜宣講……連日來,江西、甘肅、河南、四川各地宣講團深入社區、企業、學校、邊遠牧點和村寨,通過各種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十九大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200多人成為“草根明星”,通過編排詩歌、漁鼓說唱、快板、三句半等宣講形式,走進農村、社區、企業、學校,把理論轉化為老百姓聽得懂、愿意聽的“大白話”;信豐縣開展“同心大講堂”活動,邀請專家學者進企業、機關宣講;于都縣利用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于都古文”宣講,吸引鄉親們前來觀看。 贛州市中山路社區居民劉玉英聽了宣講后很受鼓舞,“十九大報告里的內容,真是說到了我們老百姓的心坎上。如今,大家最關心的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問題都在逐個解決,相信在黨的關心關懷下,我們的生活會越來越紅火。” 黨的十九大召開后不久,甘肅省委黨校常務副校長范鵬走進蘭州大學為300多位教授、大學生宣講十九大精神。 “聽完宣講,感到十九大精神就在身邊,很接地氣。”研究生史珮瑾說,專家的宣講深入淺出,不僅幫助自己消化了十九大報告里的要點,而且教會了自己如何學以致用,用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看待問題。 這次宣講創新性地開設了網絡直播間,收到6000多條來自網友的留言提問。網友“游泳的魚”留言:“我是一名基層黨員,自己很想知道,如何結合基層工作,讓十九大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 針對網友關切的問題,范鵬用一個形象的比喻進行了講解:“落實十九大精神不要搞畫餅充饑,不僅要把黨的政策傳達到每一個居民,還要把黨的各項政策逐條落實下去,增加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 這次網絡直播拉近了大學生與專家的距離,“十九大精神”成為客戶端里的熱搜詞,2個多小時的直播在線觀看人數突破18萬,聊天室人數達到9.6萬人次。 十九大閉幕后,河南省抽調15名來自基層的十九大代表組成報告團分成5組奔赴各市縣鄉村,為基層干部群眾宣講十九大精神。 11月20日上午,新鄉醫學院三全學院聞德禮堂,十九大代表、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黨支部書記裴春亮結合十九大精神,用生動質樸的語言為1000多名師生講述了一個農村基層黨支部書記多年來全力幫助鄉親擺脫貧困、共同富裕奔小康的感人事跡,贏得了現場多次掌聲。 聽完宣講,新鄉醫學院學生趙夢丹說:“作為青年學子,我們更應該堅定理想信念,腳踏實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為中國夢的實現貢獻一份力量。” 目前,整個中原大地都掀起學習宣傳貫徹十九大精神的熱潮:欒川縣開展“十九大微講堂”,邀請各行業先進典型立足本地區、本崗位為基層干部群眾宣講;郟縣萬余名干部職工利用周六公休時間,走出機關、走進農村、深入群眾家中宣講;湯陰縣開辦縣鄉村三級夜校420余所,組織干部群眾利用晚上值班時間、空暇時間學習十九大精神。 四川省委高度重視十九大精神宣講工作,不僅迅速組織省、市、縣三級黨委宣講團開展聲勢強大、全域覆蓋的集中宣講,同時組織動員各地開展豐富多彩、富有成效的群眾性宣講。 在阿壩州、涼山州、甘孜州等少數民族聚集區,少數民族語言和漢語“雙語”宣講團一邊宣講十九大精神,一邊為群眾排憂解難送溫暖,既提高了宣講的實效性,又播撒了黨為民愛民的深厚情懷。 阿壩州紅原縣“關愛草原阿瑪——姐妹宣講團”進村寨、進牧戶,用“藏漢”雙語給邊遠地區群眾送去黨的十九大精神。瑪薩村委會黨支部副書記依姆青說,十九大報告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出了部署,未來大家不僅要脫貧,更要致富。 針對山高路遠、蜀道難行、地域廣袤、村落零散的實際,四川因地制宜組建各種特別行動隊,及時打通十九大精神學習宣傳的“最后一公里”。阿壩州九寨溝縣大錄鄉的“馬背宣講團”、涼山州的摩托車“突擊隊”、德陽的基層“輕騎兵”、達州的“挎包宣講隊”、巴中的“扁擔小分隊”……把十九大精神送到了最邊遠地區、最基層群眾,送到了群眾心坎上。(記者鄔慧穎、梁軍、李亞楠、吳文詡) |
相關閱讀:
- [ 11-23]南安舉辦“十九大精神”宣傳廣場藝術節
- [ 11-23][共學十九大]網格治理更有力 網格服務更溫馨|惠嶼:振興最美漁村
- [ 11-23]廈門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宣講活動走進民辦高校和基層社區
- [ 11-23]倉山創新運用網絡直播宣講十九大精神
- [ 11-23]市委宣講團在建陽區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