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木工到汽車發動機“醫生” 1983年,張永忠從部隊退役后來到重慶長安汽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從事木工工作。一年后,公司開始研究汽車發動機,踏實、努力的張永忠被調去參加組裝調試工作。 在這個全新的領域里,他從一個個螺釘干起、從基本的零件名稱學起,裝配、磨合、調試,不分工種,什么都干。他心里非常清楚,要成為發動機調試工,自己必需認真學習,大量實踐。 雖然是個全新的工作體驗,但張永忠很快就發現,自己已經徹底“愛”上了發動機調試這份工作,“發現問題、找出原因、解決問題”成了他最大的樂趣。張永忠告訴記者,自己對發動機有著深厚的感情,“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 在一次技術交流中,張永忠發現G系列氣門間隙調整合格率低,嚴重影響生產速度。為解決這個技術瓶頸,公司找到日本廠商詢問,但對方提出需要運回日本開發,而且不能保證一定解決問題,價格也相當昂貴。 這讓張永忠非常憤慨,“不求別人,我自己來”。有些“賭氣”的張永忠日夜鏖戰,自己動手設計、畫圖紙,試驗,反復試驗修改…… 通過大量實踐和摸索,一個又快又能保證質量的專用工具、工裝終于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其裝配合格率達100%,報廢率為零,不但突破了生產瓶頸,還獲得了國家專利。 張永忠向記者介紹自己總結的“望、聞、聽、切”的發動機維修工法。 張永忠向記者介紹自己總結的“望、聞、聽、切”的發動機維修工法。 獨創發動機“望、聞、聽、切”診斷法 憑著對工作的滿腔熱血的熱愛,不怕吃苦的狠勁,刻苦鉆研的態度,通過一點一滴的積累提高,張永忠從一個汽車修理“門外漢”逐漸成長為發動機維修專家。 “張永忠是中國汽車發動機維修的‘老中醫’。”張永忠的同事們告訴記者,他眼睛很亮。2004年9月,經過車間的張永忠發現了一個技術問題,發動機排氣管的角度不對,會造成排氣管漏氣,導致產品不合格。他在第一時間反映了問題,避免了工廠更大的損失。 “他的耳朵很靈,總是能從撞擊聲音中察覺質量問題”。他的同事告訴記者。2003年10月,張永忠在一次巡查時“聽”到了問題,工人在對連桿螺母的撞擊打力過程中,撞擊聲音和標準力度下發出的聲音有些出入。他趕緊查看儀器,果然發現了連桿螺母力矩小的質量問題,及時解決了問題。 在工作中,善于總結研究的張永忠練就了一身發動機調修獨門技能,歸納總結出“望、聞、聽、切”故障診斷方法。“望”,即看發動機外觀;“聞”,即聞汽車尾氣味;“聽”,即聽發動機工作異響;“切”,即找原因把脈。 這一方法能快速、準確地找出和解決發動機故障,被命名為“重慶市職工經典操作法”,已經成為發動機維修寶典,并在整個行業推廣。 30多年來,張永忠積極組織和參與各類技術攻關:其組織參與技術攻關70余起,創造經濟價值5000余萬元,通過攻關的技術創新,其個人獲得3個國家專利;此外,他還積極參與員工合理化建議活動,所提出的合理化建議為公司節約3000多萬元。 |
相關閱讀:
- [ 11-15]【中國夢·大國工匠篇】鉗工張德勇:最在乎在崗位上創造的價值
- [ 11-15]市老教授協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為實現中國夢獻智出力
- [ 11-14]中國夢微電影|寫給媽媽的日記
- [ 11-14]【中國夢·踐行者】中國夢推動青年投身創業大潮
- [ 11-14][中國夢實踐者]姚期智:永遠站在學術第一線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