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房”“送錢”“送戶口”大招實招頻出 瞄準800萬應屆生 二線城市“搶人大戰”提前上演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隨著2018年秋招拉開序幕,近期包括武漢、南京、成都、長沙、西安等十多個城市相繼出臺應屆生就業優惠政策,“搶人大戰”提前開啟。二線城市有望成為應屆大學生就業創業首選。 記者梳理相關政策發現,今年更多二線城市的留人政策不再僅僅局限于高端技術人才,而是把目光瞄準近800萬大學畢業生。政策著力點也放在了畢業生最為關心的戶口、住房、創業扶持等多種實際需求上,“零門檻”落戶、購房租房優惠、現金補助等措施基本成為“標配”。 戶口方面,相比戶口指標收緊的京滬等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紛紛敞開大門。例如長沙市未來五年計劃吸引儲備100萬名青年人才創業就業,實行高校畢業生“零門檻”落戶;成都市發布的《成都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行動計劃》明確鼓勵青年人才落戶,在本市同一用人單位工作兩年及以上的技能人才,可憑單位推薦、部門認定辦理落戶手續。 如果說戶口帶來的是一些隱性福利,那么,不少城市為招攬人才開出的各種優惠可以說是“真金白銀”。 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房價高企的背景下,二線城市為了吸引人才,紛紛推出以房留人政策。今年初,武漢宣布“百萬大學生留漢創業就業工程”,計劃五年內留住100萬名大學生,在10月11日發布的《關于加強大學畢業生安居保障的實施意見》中提到,將提供首批大學生人才公寓3600余套,今后每年將建設和籌集50萬平方米以上的人才公寓,五年內滿足20萬人的租住需求。同時,意見還提出爭取讓大學生以低于市場價20%的價格買到房子。 長沙則推出了畢業生購房補貼政策,對新落戶并在長沙工作的博士、碩士、本科生等全日制高校畢業生,兩年內分別發放每年1.5萬元、1萬元、0.6萬元租房和生活補貼,博士、碩士畢業生在長沙工作并首次購房的,分別給予六萬元、三萬元購房補貼。 除購房優惠外,多地還出臺多項補貼項目,在當地就業并繳納社保即可獲得見習補貼、技能等級補貼、培訓補貼等。 以杭州為例,今年出臺的《杭州市新引進應屆高學歷畢業生生活補貼發放實施辦法》中規定,畢業后一年內在該市用人單位就業或自主創業,碩士研究生每人補貼兩萬元,博士研究生每人補貼三萬元,申請時限為自畢業之日起一年內,一次性發放。 官方數據顯示,從2001年開始,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一路上升。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為114萬,到2017年的16年間,畢業生人數增長了681萬。根據相關機構預測,2018屆畢業生人數可能超過810萬。 值得一提的是,二線城市對于應屆生的吸引力正在不斷增強。 智聯獵聘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2017年應屆畢業生簽約二線城市比例與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持平,而希望在二線城市就業的比例高達37.5%,高于一線城市的29.9%。從流入數據來看,一些二線城市更是不遜一線,其中,杭州人才流入率高達11.78%成為“領跑者”。 對于今年提前上演的“搶人大戰”,專家指出,人才從特大城市流向二線城市,可以優化國家人才配置,促進中、小城市更好地發展。 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城市與房地產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劉彥平表示,二線城市加大人才吸引力度,與國家推動創新驅動轉型和創新創業有關,人才就是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核心資源,所以成為城市“必爭之地”。 不過,劉彥平也指出,二線城市如果希望長期持續吸引人才,除給予戶口、住房、補貼等優惠政策,還要做好兩件事。一是抓好產業發展,擴大經濟體量;二是排除制度性因素的干擾。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金瑞庭也認為,當前城市間的競爭力表面上來看是源于高層次創新人才的集聚,但源頭上卻體現的是制度的優劣、市場競爭環境的好壞以及新興產業發展空間的大小。記者班娟娟 實習記者 向家瑩 北京報道 |
相關閱讀:
- [ 08-14]積分落戶 “搶人”有招 二線城市競發戶籍“邀請函”
- [ 07-12]別擔心無人超市搶人飯碗
- [ 07-10]送錢送戶口還送房 多個二線城市出臺政策“搶人”
- [ 03-01]媒體:東部高校向中西部搶人須手下留情
- [ 02-06]廈26家重點用工企業放出近兩萬崗位 搶人放大招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