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蘭考縣徐場村的徐亞沖在自家小院彈琴(9月5日攝)。
河南蘭考,橫臥黃河故道旁,上百年來風沙、內澇、鹽堿,是這里百姓難以忘卻的傷痛,記錄了一代蘭考人逃荒要飯的窘迫與辛酸。50多年前,為防風治沙,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在這里帶領群眾種下泡桐苗。半個世紀,蘭考人踏著焦裕祿的足跡栽樹不止。歷經風沙與歲月的洗禮,如今蘭考的泡桐已是林茂葉密。這些寄托著蘭考人與惡劣環境抗爭昂揚斗志的泡桐樹,今天已被發掘制成琴瑟琵琶,雅樂清音傳天下,一弦一曲間改寫著蘭考人的命運。
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河南省蘭考縣徐場村的徐亞沖在自家小院彈琴(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航拍河南省蘭考縣成片的泡桐樹(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河南省蘭考縣大河樂器廠工人袁排朵在制作古箏(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河南省蘭考縣大河樂器廠工人袁排朵在制作古箏(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河南省蘭考縣大河樂器廠工人何素英在給古箏調音(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河南省蘭考縣大河樂器廠工人黃文雅在查看剛上過漆正在晾曬的古箏(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河南省蘭考縣大河樂器廠工人趙沙沙在給古箏鑲竹條(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航拍河南省蘭考縣中國民族樂器博覽中心及其周邊的樂器廠廠房(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河南省蘭考縣徐場村制作古箏近十年的郭愛玲在查看電商平臺上古箏的銷售情況(9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在河南省蘭考縣中國民族樂器博覽中心,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學習古箏彈奏(9月4日攝)。新華社記者馮大鵬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