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在貴州省黔南州龍里縣灣灘河鎮六廣村谷港小學,有一名老師名叫吳國先,他17歲來到這里,一待就是34年。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學校生源越來越少,但吳國先表示,只要村民信任他,哪怕有一個學生他都愿意留下。
9月8日,吳國先在給一年級的學生上科學課。 在貴州省黔南州龍里縣灣灘河鎮六廣村谷港小學,有一名老師名叫吳國先,他17歲來到這里,一待就是34年。 1983年,谷港民辦小學的老師耐不住大山里的貧窮紛紛離開。懷著對教育事業和孩子們的愛,剛剛初中畢業的吳國先在堂哥的建議下接手這所學校。當時學校一無所有,他克服困難用木板釘成黑板,砍樹制成課桌,并組織村民建成兩間磚瓦房作為教室。后來,他通過收音機自學普通話,改變了學校用方言教學的歷史,還把半日制教學改為全日制,讓孩子們學到更多的知識。 1997年,他轉為公辦教師后有很多次機會調離這里,但他都婉拒了。“我怕我走了,學校沒有人愿意進來,我辛苦這么多年就白費了。”吳國先說。34年的時間里,他已培養出千余學生走出大山。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學校生源越來越少,但吳國先表示,只要村民信任他,哪怕有一個學生他都愿意留下。如今,已經51歲的吳國先依然以校為家,為了13名學生的未來默默地堅守著。 新華社發(王立信 攝) |
更多>>相關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