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近日出版的《中國工尺譜集成》(10卷本) 新華網北京9月6日電(王瑩)記者從文化部6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中國工尺譜集成》(10卷本)近日由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作為文化部“中國民族音樂舞蹈雜技扶持發展工程”的重點項目和“十二五”國家重點圖書出版規劃項目,該書被學界視為繼《中國民族民間器樂集成》、《琴曲集成》后的又一項考察中國民間音樂傳承、見證民間音樂生態體系的重要工程。 “工尺譜”(“尺”音“chě”)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樂譜之一。唐代已出現大量手抄卷子,以后綿延不絕,明清時期開始出現印刷樂譜。目前,各地民間樂社仍然使用,但大量抄本輾轉相傳,未有印刷,消失與損毀情況堪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化部藝術司、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于2010年啟動了《中國工尺譜集成》的編撰出版工作。經過7年努力,目前《中國工尺譜集成》已完成10卷的編撰工作,包括《總論》(1卷)、《北京卷》(2卷)、《河北卷》(3卷)、《陜西卷》(2卷)、《江蘇卷》(1卷)、《遼寧卷》(1卷)。 發布會上,該書總主編、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民族樂團原副團長張振濤介紹指出,《中國工尺譜集成》擁有豐厚的歷史價值。據了解,古琴音樂、戲曲音樂和各地樂種等傳統音樂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有“譜”可依。民間抄本由民間樂師依照師傅嫡傳的墨本、父輩祖傳的曲本,輾轉續抄,代代相傳,因此,是民間音樂的活態傳承,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案鶕嚾搜莩?、演奏的樂譜,可以用以譯解譜字寫法完全相同的千年前的樂譜,從而恢復古曲原貌?!庇浾吡私獾?,音樂史學家楊蔭瀏根據山西五臺山寺院樂譜、西安鼓樂樂譜,翻譯宋代詩人姜夔的自度曲;葉棟、席臻貫、何昌林、陳應時等學者根據寫法相同的譜字,譯解敦煌藏經洞發現的唐代樂譜等,都是音樂史研究的經典事例。 |
相關閱讀:
- [ 08-30]讓中國出版物傳播得更廣更遠
- [ 08-23]第十一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揭曉 20位專家獲獎
- [ 08-03]編纂歷時十八載 我國首部民族百科全書《中國民族百科全書》已出版
- [ 05-10]克林頓將出版驚悚小說《總統失蹤了》 充滿懸念猛料
- [ 04-14]2016年中國數字閱讀白皮書發布:市場規模達120億元
- [ 04-10]網絡數字化影響 臺灣新書出版近5年減少8.8%
- [ 03-26]中國圖書亮相巴黎書展 傳統連環畫受關注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