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3日電(記者 李雯)在剛剛過去的8月,中國醫(yī)學專家接連確診兩名從非洲回國的昏睡病患者。隨著赴非洲工作、旅游的中國人日漸增多,防范一些國內罕見的熱帶病已成為當務之急。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所長周曉農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去非洲旅行前,人們應咨詢各地出入境檢疫局等機構,了解熱帶病防治知識,在當?shù)匦杓訌妭€人防護,回國后出現(xiàn)不適要及時就醫(yī)。有關部門也要加強診斷、治療技術儲備,全面提升熱帶病研究、防控和應急處理能力。 首例輸入性羅得西亞錐蟲病 非洲人類錐蟲病又稱昏睡病,是由采采蠅傳播的寄生蟲病。這種病由兩種錐蟲引起,分別為岡比亞錐蟲和羅得西亞錐蟲。中國2014年確診的首例輸入性非洲錐蟲病病例屬于岡比亞錐蟲病。 今年8月14日,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寄生蟲病預防控制所接到首例輸入性羅得西亞錐蟲病確診病例報告,這也是中國第二例輸入性非洲錐蟲病病例。患者于7月22日至8月6日前往肯尼亞和坦桑尼亞等地旅游,在坦桑尼亞的一個國家公園被蠅叮咬,回國后出現(xiàn)高熱、頭暈、乏力等癥狀,經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供的藥物蘇拉明鈉治療后,目前已經出院。 周曉農告訴記者,該所8月30日接到第三例輸入性非洲錐蟲病病例報告,經鑒定屬岡比亞錐蟲。患者系在加蓬務工期間感染,9月2日開始使用世衛(wèi)組織提供的藥物硝呋替莫和依氟鳥氨酸治療,目前病情平穩(wěn),但仍處于昏睡狀態(tài)。 去非洲要警惕哪些“怪病” 據(jù)介紹,非洲橫跨赤道,氣候炎熱,蚊蟲孳生,傳染病多發(fā)。去非洲旅行,人們有可能感染瘧疾、絲蟲病、利什曼原蟲病、血吸蟲病、巴貝蟲病、蠅蛆病、蜱癱瘓等中國比較罕見的熱帶病,而且這些“怪病”極易被誤診。 絲蟲病由蚊蟲傳播,包括淋巴絲蟲病、皮膚絲蟲病和內臟絲蟲病。淋巴絲蟲病早期可出現(xiàn)發(fā)熱、皮膚炎癥,后期可出現(xiàn)像大象腿般的肢體象皮腫。皮膚絲蟲病可出現(xiàn)皮膚炎癥,特別是盤尾絲蟲寄生于眼部會引起視力障礙甚至失明,又稱河盲癥。內臟絲蟲病病情較輕,可能出現(xiàn)胸痛或皮疹等癥狀。 利什曼原蟲病是由一種名為白蛉的昆蟲叮咬傳播的疾病,包括內臟利什曼病和皮膚利什曼病。內臟利什曼病又稱黑熱病,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長期發(fā)熱、脾腫大、貧血等。皮膚利什曼病主要表現(xiàn)為病變部位的皮膚結節(jié)潰瘍,奇癢難忍,搔抓后會繼發(fā)感染。全球每年新發(fā)病例130萬,死亡人數(shù)為2至3萬。 巴貝蟲病經由蜱蟲叮咬傳播,類似于瘧疾。疾病的嚴重程度與人的年齡、機體免疫水平以及是否切除脾臟等因素密切相關,輕者沒有明顯發(fā)病癥狀或僅發(fā)熱,重者則會出現(xiàn)發(fā)熱、貧血、黃疸、血尿,以致器官衰竭甚至死亡。該病也可經輸血傳播和母嬰傳播。 怎樣防范罕見熱帶病 周曉農提醒援非工作人員、赴非務工人員和游客,旅行前應咨詢各地出入境檢疫局等機構,了解熱帶病知識,并做到以下幾點: 旅行時盡量坐車并關好車窗;在戶外活動時,身體裸露部位涂抹蚊蟲驅避劑;避免赴高危區(qū)域,慎入森林、牧場、草地、灌木叢等吸血昆蟲孳生地,如必須進入這些環(huán)境,應穿長衣長褲長襪,盡量不穿黑色或藍色等吸引蚊蟲的深色衣服;避免在簡陋居所睡覺,夜晚睡眠要使用蚊帳或在室內噴灑殺蟲劑。 他還提示赴非旅行人員要做到“幾不”:不輕易到河塘中游泳、戲水,避免接觸不熟悉的水體;注意飲食衛(wèi)生,不喝生水,不食用可能受蚊蠅污染的食物、飲料,不食用半生不熟的食物。 周曉農指出,赴非旅行人員一旦在非期間或回國后身體出現(xiàn)不適,應立即就醫(yī),并主動向醫(yī)生講明自己曾到過非洲什么地方以及被什么蚊蟲叮咬過,以便醫(yī)生診斷。 他同時建議有關部門加強中國罕見輸入性寄生蟲病的病原學診斷、治療技術儲備,盡快建立特效治療藥物、診斷試劑的國家儲備;加強罕見、新發(fā)及輸入性寄生蟲病實驗室與防控設備的配置和保障,全面提升熱帶病研究、防控和應急處理能力。 |
相關閱讀:
- [ 08-31]習近平說的哪四個字打動了非洲兄弟?
- [ 08-28]顛覆三觀的非洲行(十四)尋找非洲五霸
- [ 08-23]日本外相赴非洲出席部長會 欲提升日在非影響力
- [ 08-23]攜手非洲,德國當向中國學習
- [ 08-15]最近一周福州赴非洲游客數(shù)量增加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移動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lián)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