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館就餐、網上叫外賣,經營者往往會為消費者提供免費的一次性餐具,也因此產生了大量的廢棄塑料碗、塑料杯以及木質筷子。為此,近日廣州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了《廣州市城鄉生活垃圾分類管理規定(草案)》,其中規定“餐飲、娛樂、賓館等服務性經營單位不得免費向消費者提供一次性餐具、一次性衛浴用具等一次性消費用品。”(信息時報) 運用價格杠桿引導生產和消費,素來是推進環保的慣用手段。此番,廣州擬立法規定“餐飲單位不得免費提供一次性餐具”,本質上仍然遵循著這一思路。此類做法,其實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多年前開始實施的“限塑令”。從實際效果來看,曾被寄予厚望的“限塑令”似乎并未取得預想中的效果,反倒成就了大型商超賺得盆滿缽滿。那么,現如今“限塑令”的故事會否再原樣重演一遍? 九年來,“限塑令”的名存實亡,絲毫不令人意外。我們甚至輕易就可以找到N個理由,來解釋這一切。比如說,塑料袋的售價通常只有幾毛錢,對塑料袋的消費也零碎分散于一次次的購物行為之中,這些導致了消費者難以產生足夠的“花錢痛感”;再比如說,國人中的絕大部分都尚未培養起自帶購物袋的習慣,對于他們來說,順手購買塑料袋幾乎就是“剛需”……考慮到這些具體因素,“價格杠桿”的失靈幾乎是必然的。 比較而言,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購物袋的消費邏輯其實高度相似。甚至,一次性餐具的“剛需”屬性還要更強一些。畢竟,此類餐具創造了一種相對干凈、衛生的就餐條件,往往也沒有合適的替代品。特別對于外賣行業來說,一次性餐具幾乎就是天然的“標配”。據此,基本可以預見,即便要求餐飲單位對一次性餐具收費,想必也很難減少其使用量。 “餐飲單位不得免費提供一次性餐具”之類的規定,除了可疑的“價格杠桿”功能之外,更主要的還是宣示了官方對一次性餐具使用的抑制性立場。也許,真正需要糾結的,并不是該不該推行“一次性餐具付費使用”。因為,顯而易見的道理是,既然一次性餐具的使用者制造了額外的垃圾、增加了環境負擔,那就有理由為此“埋單”。真正需要厘清的是,這筆由一次性餐具所產生的“費用”到底該如何分配?換而言之,這筆錢是留置于餐飲單位而直接成為企業收入,還是繼續向上流動而轉化為公共部門的環境治理資金?對此,必須事先給出周全安排才是。也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重演“限塑令”的尷尬。 ? |
相關閱讀:
- [ 06-28]調查:“限塑令”實施9年難執行 塑料購物袋仍無處不在
- [ 06-22]別讓限塑令變成限塑“零”
- [ 06-22]“限塑令”不能成為“可塑”之令
- [ 06-20]壹周談:限塑令難改我行我“塑”,該動真格了
- [ 06-15]限塑令淪為限塑“零”,問題出在哪?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