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共享經濟野蠻生長是否立法監管尚存爭議 共享產品的管與放,如何拿捏尺度 共享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惡性競爭、資源浪費、產業扭曲等問題,甚至擾亂市場秩序、損害公眾利益和引發社會不道德行為,正在背離共享經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實屬“偽共享”“假共享”,政府應介入監管。 幾天前,中國政法大學學生文亞雄收到了一條“租借提醒”的信息,提示他租借的充電寶費用已達上限,將扣除所充值的100元押金。 “現在出門,不管是打車還是購物,已經習慣了手機支付。通過手機上的定位功能,就可以找到附近的充電寶,掃描二維碼即可使用。但要記得還回去,否則扣的押金都能買個充電寶了。”盡管有了因粗心而被扣押金的經歷,但文亞雄坦言,仍然愿意為共享充電寶的便利性埋單。 繼共享單車之后,共享汽車、共享充電寶、共享雨傘、共享KTV等產品紛至沓來,輿論對于共享產品質疑的聲音也隨之而來。 “以互聯網為依托的共享產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資本與科技相結合的產品在改變民眾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哄而上的無序發展、資源浪費、影響公共秩序甚至觸及法律紅線等問題,值得警惕。”浙江財經大學副教授文雁兵說。 如何在保持活力的同時又不背離發展初衷,已成為共享經濟發展時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共享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法律的保駕護航,值得注意的是,在對共享經濟野蠻生長的亂象進行規制時,也要保護好共享經濟靈活的發展方式。”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副教授高艷東在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建議。 政府應介入監管“偽共享” 共享馬扎的喧鬧聲剛剛散去,共享遛娃小車又吸引了人們的眼球。 近日,一款共享遛娃小車出現在了上海街頭,但隨后就被一些街道清理收走,原因是違反了上海市交通委下發的新規以及占用了人行道影響通行。 “共享遛娃小車確實考慮到了家長帶小孩兒時的感受,我有時候在路上抱著孩子走,也會感覺累。但我覺得,還是用自己家的小車更放心,畢竟安全、衛生等方面都比較放心。”家住上海的楊潔說。 層出不窮的共享產品,一次又一次刷新了人們的認知。 8月初,廣東一家企業提出了共享空調的概念,并在8月8日首發共享空調公測版。該共享空調采用“押金按時收費”的模式,每臺空調押金3000元,按照每小時1元的價格收費,電費用戶自理。 8月中旬,大量“共享寶馬”汽車出現在沈陽街頭,“共享寶馬”沒有車鑰匙,通過下載APP掃描車門上的二維碼,注冊賬號、提交合法的駕駛證并繳納999元押金后,即可使用。 8月13日,“共享馬扎”現身北京街頭,推廣該馬扎的公司在公號上發布了“共享馬扎產品使用說明書”。文中稱,調查顯示北京人均公共座位只有0.05座,源于共享的堅持,推出了“共享馬扎”的服務。 …… 在一些專家看來,很多冠以共享之名的產品,并非共享經濟。 文雁兵指出,很多人將分享經濟誤以為是共享經濟,實則兩者有著很大的差別。 “共享經濟中,產品的擁有者和使用者是一個人,通俗來說,就是擁有產權和分享部分使用權,把個人擁有的閑置或使用頻率不高的資產,用共享的方式去提高使用率,如Airbnb;分享經濟中,產品的擁有者和使用者不是一個人,通俗來說,就是擁有產權和讓渡全部使用權,需要投入新的資源去運營和使用,互聯網只是提高了資產使用效率,如充電寶的共享行為。”文雁兵說。 浙江工業大學經濟學教授王治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現行的許多“共享”,其本質是一種金融活動。 “每個租賃使用者需要預先支付一筆押金,而租賃公司是以運營這些資金作為利潤的主要來源。對于消費者來說,押金只是自己財富中很小的一部分,而租賃公司則可以集腋成裘、積沙成塔。”王治平說。 與專家的判斷一致,網友也是紛紛質疑。 例如,在談到“共享馬扎”的時候,網友開啟了“這個不掃描二維碼也能坐啊”“沒掃描二維碼坐上去會夾屁股嗎”等吐槽模式。 文雁兵指出,共享經濟原本是整合線下的閑散物品、勞動力、各類工具和社會資源,通過提高使用效率、促進公平享有而獲得經濟紅利和增加社會整體福利。但是,其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惡性競爭、資源浪費、產業扭曲等問題,甚至擾亂市場秩序、損害公眾利益和引發社會不道德行為,正在背離共享經濟“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實屬“偽共享”“假共享”,政府應介入監管。 |
相關閱讀:
- [ 08-28]凝心聚力共建共享秀美杭川
- [ 08-28]福州:共享健身房現身 半小時收費五元
- [ 08-28]福州取消104項證明材料 部分材料將實現部門共享
- [ 08-28]榕志愿者上街整理共享單車 不少騎車人積極參與
- [ 08-28]私人共享車位首現泉州市區 白天時段供人使用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