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報道(記者 榮寰):干凈的空氣、充足的陽光,這些在過去很難轉化成產業的資源現在都成為寧夏發展的新優勢。從2015年起,寧夏統籌全區資源規劃了十大光伏園區,引進了一批技術先進、產業競爭力較強的大型企業集團入駐光伏園區,推動新能源與民生改善相結合、光伏發電與扶貧攻堅相結合,實現了企業光伏項目的效益最大化和地方經濟發展最大化共贏。 在寧夏說起光伏扶貧項目,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永寧縣閩寧鎮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和中民投寧夏(鹽池)新能源綜合示范基地。永寧縣閩寧鎮原隆村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由青島昌盛日電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承建,成立于2014年9月20日。通過在原隆村原有流轉土地上投資建設光伏電站發電帶來的收入,園區基本形成以花卉、茶葉種植產業為重點,以蚯蚓、蝎子特種養殖為亮點,以食用菌、有機蔬菜種植為抓手的產業布局。 原隆村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經理郝文魁向記者介紹了園區扶貧從“輸血”向“造血”轉變的具體扶貧措施:“我們給農戶分為了四步收入:第一步是咱們土地租金這一塊,兩千畝全部都是流轉的咱們原隆村村民的土地,六百塊錢一畝地。第二個就是工資性的收入,咱們園區的工人都是原隆村的村民,他們可以在園區內打工,每天是七十到一百塊錢的工資。第三就是承包的收入,因為園區的大棚多了,如果單純用人工來做的話成本很高,如果給他們承包的話他們的收入也會更多,原來打工每年的收入也就是兩萬塊錢左右,但如果承包的話收入就會翻番,半年的時間就會收入兩萬塊錢。最后就是園區針對7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園區連續三年給他們分一棟房,房租、水電還有其他生產資料都免費,然后我們再給他們提供這樣一個技術,對于這76戶貧困戶,不管是在園區干還是在外面打工,園區每年都會給他們一萬塊錢的保底分紅。” 這樣的扶貧措施和政策以及產業發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在家門口就業,在園區養殖蚯蚓的村民辛秀紅和承包花卉養殖的村民王娟娟就是他們中的一員。辛秀紅說:“半年前(我)在銀川的飯館里洗碗打工,現在回來就業也是為了照顧老人。”王娟娟說:“我原來是移民搬遷上來的,原來在老家種地,種這個花也是為了將來給孩子做飯方便,離家近,比去外面打工方便。” 光伏發電項目的投資拉動了當地村民的就業,也推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壯大。據了解,閩寧鎮原隆村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的產品已經出口銷往日本和阿聯酋,其花卉出口量已占迪拜市場第三位,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原隆村光伏農業科技示范園經理郝文魁表示:“我們主要做的有花卉、蚯蚓和食用菌,主要發展這些產業,像花卉都是鮮切花,有月季、康乃馨、劍蘭等,主要走(出口)日本和迪拜。” 光伏扶貧項目的另一個代表區域就是寧夏鹽池縣。2016年6月,中民新能源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民投”)開始與鹽池縣政府合作。根據雙方協議,中民投將在鹽池建設一個2000兆瓦的光伏基地,總投資達156億元。中民投還實施了多種“光伏+”扶貧項目,比如“光伏+屋頂光伏扶貧”、“光伏+產業扶貧”、“光伏+村級扶貧電站”、“光伏+美麗鄉村建設”和“光伏+金融扶貧”等等。經過了一年的建設,連接成片的太陽能板和一棟棟嶄新的二層小樓成為鹽池新能源綜合示范區周邊亮麗的風景。 中民投寧夏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范程向記者介紹道:“依托這么大規模的光伏電站,我們還會在鹽池做一些扶貧的工作,主要是產業扶貧。一方面是通過光伏加投資來扶貧,這么大的電站一年下來清洗板子加維護加建設期的用工,最高峰的時候這上面有五千多人施工,再就是光伏扶貧的角度來做,建設村級扶貧電站,當時74個村的村級電站主要是我們投資建設,村集體把他們荒山荒坡的地拿出來,以土地入股的方式享受我們的分紅,我們每年給每個村集體返20萬元,一共返二十年。” 除此之外,在建設光伏電站、利用光伏發電所帶來的收入進行就業安置和入股分紅的基礎上,“光伏+”的模式拓展到了很多扶貧領域,如金融扶貧,設立擔保基金,為每個農戶農業生產提供啟動資金,調動農戶勞動熱情,靠自己的勤勞和雙手脫貧致富。這些光伏扶貧舉措都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有效轉變,可使鹽池縣比原計劃提前兩年脫貧。 |
相關閱讀:
- [ 08-24]【砥礪奮進的五年】三明:“金腰帶”上綴明珠
- [ 08-24]【砥礪奮進的五年】龍巖:康養旅游在客家
- [ 08-24]【砥礪奮進的五年】漳州:一城花海半城湖
- [ 08-24]【砥礪奮進的五年】泉州:文創驅動新海絲
- [ 08-24]【砥礪奮進的五年】福州:文脈悠悠最福地
- [ 08-22]【砥礪奮進的五年】山青水美 甘南實現綠色崛起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