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 題:千年的浪漫,傳承的新篇——今天的我們如何過七夕 新華社記者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今年的8月28日是傳統七夕佳節,也是七夕節被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11個年頭。 如今,這一被譽為最具浪漫色彩的古老節日,不僅沒有落伍,反而展現出更多現代時尚味道。民俗專家認為,雖然七夕節的內涵和習俗已發生了變化,但在當下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內涵還能進一步挖掘和傳承。 七夕節回歸 中式祈福成時尚 七夕節又名乞巧節,發源于中國,是華人地區以及東亞各國的傳統節日。記者梳理今年各地七夕活動發現,隨著對非遺保護和傳承力度的加大,七夕節的傳統意蘊逐漸被人們關注和挖掘。 “一拜平安吉祥,再拜健康快樂,三拜聰明成才。”浙江溫嶺市石塘鎮日前舉辦了國家級非遺石塘七夕習俗“小人節”祈福禮活動。“小人節”其實是一種民間兒童節,屬于6歲到16歲的孩子。這一天,孩子們都會向神靈“七娘媽”祈愿以求庇佑。 記者看到,許多孩子在現場手持一件叫“彩亭”的祭祀物品。每層紙彩亭上都裝飾著一些戲曲人物小泥偶,題材多取材于《封神榜》《西游記》《白蛇傳》等神話故事。祭禮中使用的酒都是滿盅的,以示圓滿。 在甘肅隴南的西和縣、禮縣一帶,不少女性在一周前就開始了她們的乞巧狂歡。隴南的乞巧民俗有著千年歷史,長達七天八夜。女性們會通過一系列程式,乞求織女賜予人類聰慧、靈巧和如愿配婚、生活幸福美滿。活動分坐巧、迎巧、祭巧、拜巧等階段和祭祀儀式,被民俗專家認為是全國范圍內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的七夕民俗活動之一。 隨著七夕來臨,江西南昌的699文化創意產業園舉行了一場熱鬧的七夕祭。看著傳統的漢禮表演,欣賞著華麗的漢服,耳旁響起悠揚的古樂,人們仿佛穿越了時空…… “考慮到平常逛園區的多是年輕人,我們對七夕文化進行了延伸,使其更貼近年輕人的喜好。”據策劃方負責人團團介紹,感興趣是傳承文化的第一步,在保留七夕節核心乞巧習俗外,他們新增了漢服文化、周制婚禮、古風舞蹈等展示環節。 在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徐琳與男友參加了當地的七夕文化節,體驗了“唐昌有禮”非遺特色展示等活動。“平常約會是吃吃喝喝,今天要‘坐看牽牛織女星’。”徐琳希望通過參加傳統活動尋找一些儀式感。 拉動“甜蜜經濟” 一地鮮花拍出7000萬枝 七夕節,少不了愛情的主題。而每到七夕節來臨,其獨特的浪漫主題也為商家帶來了不小的商機,掀起一波七夕“甜蜜經濟”的小高潮。 據京東數據研究院一份關于七夕禮物的調查顯示,26-35歲消費者的七夕送禮喜好是浪漫主題,排在前三位的禮物分別是永生花、酒店預訂、蠟燭;36-45歲消費者的選擇更趨生活化,愛買大閘蟹禮券、牛排、掃地機器人。 作為國內最大的鮮花產地,云南的鮮花銷售情況可算是國內花卉市場的“晴雨表”。據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總經理張力介紹,七夕節前的半個月時間銷量就能趕上平時一個月。“2010年七夕節期間我們交易中心拍賣出去的花卉是3000萬枝,去年達到6000萬枝,今年預計達到7000萬枝。” 而鮮花禮盒的設計也是推陳出新。南昌一家花店店主小溪告訴記者,今年花店里賣得最火的一款是裝有9朵玫瑰花的水晶禮盒,花色可任選,預定價260元。這款禮盒方方正正,透明設計,鮮花直接插在水中。小溪說,這種簡約風格寓意“愛你就愛本真的你”,很受追捧。 不過,有很多年輕人希望通過更有意義的方式來度過七夕節。“90后”的王舒欣就覺得送禮物的過節方式已經落后了,決定帶女友去參加七夕主題的旅游活動。王舒欣說,以前過節是購物回家過,如今走出去過節,更能放松心情增進感情。 中國民俗學會理事梅聯華認為,近年來,七夕“甜蜜經濟”的熱度不斷提升。人們的過節方式也從傳統單一的購買玫瑰、巧克力、燭光晚餐、化妝品等購物模式,走向體驗式旅游、節日婚禮、相親派對、主題旅游等更為豐富的模式,這也是七夕節在現代生活里新的發展內涵,值得關注。 文化傳承需念好“融”字訣 專家認為,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舉辦七夕主題的文化活動。不過民俗專家表示,要想讓古老節日煥發出新生機,對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宣揚和傳承仍需增強。 浙江省民間藝術研究會會長吳露生說,從漢代開始,七夕節乞巧、表達愛情等內涵基本確定下來并一脈相承。江浙一帶從唐宋時期開始,就十分突出七夕節的愛情元素。“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對美好愛情的贊美和祝福都是正能量的,值得傳承。” “以傳統的方式參加傳統的節日,是學習傳統文化最好的途徑。中國傳統七夕節,女性們是通過勤勞和巧藝來展現自己的風姿。”云南漢服協會會長劉丹說,七夕最好的象征物是針、紅線、蓮藕和荷花。穿著傳統漢服,參加傳統的民俗活動,有斗巧會,才算原汁原味的傳統七夕節。據悉,云南漢服協會已連續舉辦十屆七夕文化節,致力于從服飾、民俗活動等方面推動傳統節日與文化的傳播。 專家指出,西方情人節、七夕節、“光棍節”構成了我國當代的愛情節日序列,反映了年輕群體普遍的精神需求。曾被淡忘的七夕節重歸人們的視線,被看作是中國人自己的愛情節日,顯現了七夕在當代的旺盛生命力。應尊重時代選擇,合理取舍古俗。 “當今傳統節日離不開商業烙印,但一味批判沒有意義,建議順勢而為。”上海師范大學民俗學研究員周思楊認為,現階段正是傳統七夕節從“復”到“興”的過渡時期,輿論應當引導商家從單純追求商業利潤,向帶有民族使命感的方向去設計產品和模式轉變。 “例如巧克力和玫瑰花已是公認的愛情象征。若能將這一象征融入七夕文化符號體系,那古老的節日將會增添不少時尚感和國際化元素。”周思楊說。(記者 袁慧晶、周楠、白靖利、俞菀、董小紅、李建平) |
相關閱讀:
- [ 08-26]“七夕夜”:仰望星空看“牛郎”“織女”如何“鵲橋會”
- [ 04-24]《蝴蝶公墓》定檔七夕 張儷錦榮人蝶之戀改寫懸奇
- [ 01-10]2016“網絡中國節”優秀網絡文化內容推選展示活動成果發布大會成功舉辦
- [ 09-08]情侶4小時完成相識相愛并結婚 婚后不足1月即離婚
- [ 08-11]賈乃亮七夕曬甜馨萌照:人生還有什么比這更完美!
- [ 08-11]七夕夜奧體環幕秀恩愛 惹網友“羨慕嫉妒恨”
- [ 08-11]恩愛秀到日本去!周杰倫昆凌同游東京度七夕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