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民辦小學的23年堅守 7月17日,《工人日報》記者來到了位于廣西柳州市河東新村內的農民工子女學校二橋小學。正值暑假,校園里略顯冷清,潘繼敏卻一如既往地忙碌著。為了讓學校大門看起來更氣派些,潘繼敏給用了十幾年的鐵門又刷上了一層綠漆。采訪過程中,突然變了天,為了不讓落葉堵塞排水口,潘繼敏急忙拿起掃帚開始清掃校園里的落葉。 18年前,從父親手中接過二橋小學的擔子,潘繼敏就一直扮演著多重角色,既當校長,同時又是學校的保安、水電工、出納。他曾借錢給老師發工資,曾修過漏水的廁所屋頂、倒塌的校舍,粉刷過教室的墻壁和黑板,安裝過每間教室的電路和電器……如今已到中年的他說:“我沒有什么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就是想要辦好這所學校。讓這些農民工子女能夠留在父母身邊,有個學習的場地,不用回鄉做留守兒童?!?/p> 1994年,潘繼敏的父親結束了自己在廣西宜州市矮山小學的校長生涯后,回到柳州準備開始退休生活。看著許多農民工子女成了留守兒童,原本想要享受退休生活的父親重操舊業,二橋小學在此契機下得以創辦。23年來,一茬茬農民工子女來到這所民辦小學就讀。今年,二橋小學共有580名學生,全部是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 從老板到校長的落差 剛創校的那些年,二橋小學勉強收支平衡,但更多的年頭里,是入不敷出的。每到交租金、為教師發工資的日子,潘繼敏的父親總是捉襟見肘,最難的時候,父親將自己的退休工資幾乎全都拿了出來,還跟他人借款維持學校運轉。 1999年,潘繼敏的父親自感年事已高,三個孩子中,只有在河北秦皇島做著進口水果銷售生意的老三潘繼敏可以接手。在父親的召喚下,潘繼敏不得不草草結束了在秦皇島做得風風火火的生意,回到柳州接手二橋小學。 從生活富裕的老板變成校長,肩負的巨大經濟壓力讓潘繼敏沒少產生放棄的念頭。在二橋小學的一角,一間破舊的平房坐落在此,石棉瓦搭建的屋頂、破舊的老式推窗、狹窄的木床和小到無法行走的空間,又矮又熱的平房里隔出了一個3平方米的房間,這是潘繼敏接手二橋小學后住了7年的地方。 “那時我26歲,經濟方面的落差很大。”剛接手二橋小學的時候,潘繼敏帶著當時的女友來到二橋小學,看到潘繼敏的情況,女孩決定和他分手。這讓潘繼敏沮喪不已。 但潘繼敏很快就體會到了父親堅守的意義。有一年春節過后,一位家鄉在貴州省凱里市臺江縣石洞鎮貓鼻子村的孩子,帶了一小塊臘肉來學校送給潘繼敏,“我打聽后知道他們家非常窮,過年的臘肉是向別人家借的?!焙⒆拥募议L從借來的三四斤臘肉中小心翼翼地切出了8兩,仔細包好后讓孩子送給潘繼敏。 看著8兩臘肉,潘繼敏深深感受到了學生家長的信任與依賴。公辦學生招收學生的數量畢竟有限,如果這些孩子沒有辦法留在父母打工的城市,就只能回到老家上學,那就成了留守兒童,未來也是渺茫。想起父親的話,“不辦的話學生去哪里讀?”潘繼敏只得咬咬牙,決定將二橋小學繼續辦下去。無力給教師開出高工資,不少教師離職。為了留下其他的老師,潘繼敏就自己多干一些,讓教師們輕松一些。1999~2003年的四年間,潘繼敏把二橋小學里的所有校舍全部重建。漸漸地,二橋小學步入正軌。 做力所能及的事 從早上7點半到下午6點,除了吃飯的時間,潘繼敏幾乎每分鐘都要呆在學校里,這也是潘繼敏最普通的一天。沒有副校長也沒有教導主任。在二橋小學里,大大小小的事情都需要潘繼敏去負責。按照國家規定,每所學校都至少要有兩名保安,分別值守白天和夜晚,上級部門為二橋小學派了一個保安,值守白天。再請一名保安,意味著學校每月的開支需要增加2000元負擔,考慮到經費緊張的問題,2013年,潘繼敏專門考了一個保安證,每天晚上在學校里值夜班。 每年6月份,是即將畢業的孩子們報名小升初的時期,也是潘繼敏最頭疼也最忙碌的時間。每個畢業生家長會提前把報名小升初的材料準備好,由潘繼敏提前幫他們審核。孩子報名小升初,本不需要潘繼敏為家長把關材料,但由于農民工父母文化水平不高,潘繼敏不希望看到孩子們因材料缺失而無法入讀。他把私人時間貢獻給了家長們,跟他們指出問題并修改材料。 相比二橋小學的經營運轉,身體疲累算不上什么。潘繼敏最犯愁的是永遠收不齊的學費,盡管二橋小學作為民辦學校一學期學費只是七八百元,許多家長仍無法一次性交完所有學費,有的先交一半,有的先交三分之一,整個學校里近30%的學生都是欠費就讀。一邊是日益增加的學校開支,一邊是家長拖欠的學費。有三兄妹曾在二橋小學就讀,他們家庭的學費拖欠了許久。潘繼敏找到三兄妹,語氣嚴肅地對他們說:“明天必須得拿學費來?!焙髞砣置迷僖矝]有在學校里出現過。這件事對潘繼敏的打擊很大,再也不忍心向家長催款,只得拆東墻補西墻。 “我們學校里有許多品學兼優的孩子,但是因為種種問題,他們無法繼續升學?!迸死^敏回憶起一位曾在作文里講述自己和媽媽撿菜葉的女孩,從二橋小學畢業后,她去往浙江的一個鞋廠打工,以補貼家用。常年為鞋墊粘膠水的工作,讓她的身體健康受到很大影響。回憶起這個孩子,潘繼敏說:“如果她家庭條件正常,父親還健在的話,她的命運也不會這樣?!?/p> “盡自己最大的努力讓他們順利升學,把這個學校辦下去?!痹诤⒆雍图议L們的影響下,潘繼敏辦學的心漸漸堅定。 讓農民工子弟健康成長 從建校時的100多名學生,到現在580名學生,16位教師,二橋小學成為柳州市最大的民辦小學。從二橋小學畢業的孩子中,不少學生考上了復旦大學、武漢大學等名校,二橋小學教學口碑在家長中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家長慕名而來。 講故事比賽、書法比賽等……每隔幾周,潘繼敏都會為孩子們策劃一些課外活動。二橋小學的孩子們玩在一起、相處融洽的關系,成了潘繼敏最自豪的事,他認為,在二橋小學里,所有的小孩、家長相處融洽的狀態是他辦學的理想狀態。 在二橋小學中,愛心企業捐贈的圖書室成了孩子們課后最愛的去處,每到下課時分,圖書室里擠滿了孩子。教室前的兩張乒乓球桌則是男孩子們最愛的去處,球桌旁常常圍著一圈圈的孩子,在等待著和小伙伴來一局乒乓球比賽。雖然教學條件比不上公辦學校,但是潘繼敏還是盡力為孩子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23年來,從來沒有家長對二橋小學表示不滿。 40出頭的潘繼敏頭發已花白,回看自己在二橋小學任職的18年,雖然對精力、體力、腦力都是一個極限挑戰,但他認為,接受二橋小學并把它辦好,是自己這輩子做的最值的事。 “以后這個地方可能將新起學校,這些外來的農民工子女們會由公辦學校來接納他們。我們能做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讓他們健康地成長。”不久后,二橋小學將要拆遷,對于學校未來的規劃,潘繼敏坦言自己只想著做好當下。 |
相關閱讀:
- [ 08-19]福建101家民辦養老機構獲1217萬元省級專項補助
- [ 08-18]101家民辦養老機構獲1217萬元省級專項補助
- [ 08-18]福建多家民辦養老機構獲省級專項補助
- [ 08-17]閩省級財政對非營利性民辦養老機構下達1217萬元補助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