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村的根:人謂桃花別有源 松陽的“明清街”是隱沒在小城深處的老街區,生活著8000多個西屏街道的原住民和全縣各地來的商人。沿著官塘路向前深入,鐵匠鋪、金銀鋪、炭燭鋪、錫箔鋪、草藥店、裁縫鋪、棕床店、剃頭店、制秤店,密密麻麻不計其數。 多年前,關于老街區的去留,曾在當地引起過爭議。“面對一條至今仍然活著的老街,保護和發展的態度應該更為謹慎。”王峻認為,老街的魅力不在于它的建筑形態,也不在于它的傳統業態,而是那種原汁原味、農耕文明的生活生產景象,“若把原住民遷走,改造成仿古街,反而失去了保護的意義。” 2012年,在多方討論和規劃的基礎上,松陽啟動“明清街”整治工程,在沒有搬遷、沒有停業、沒有拆除的情況下,完成電力線與通信管線下地、污水管道埋設、消防改造提升、路面重鋪青石板等硬件設施改造。 2014年,松陽縣成立名城辦,老街引入時尚、創意的新業態,為老街區注入青春因子。老街一幢兩層泥木結構的危房依托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項目進行加固改造,杭州來的媒體人夏雨清租賃下它,打造成“山中雜記”。一樓擺著藝術、文史類圖書,以及松陽本地農產品,二樓則是茶室。喝茶之余,看老篾匠將瀕臨失傳的手工藝活態演示。“山中雜記”成了網紅店。 如果說“明清街”的保留是一次順勢而為,那么樟溪鄉興村的紅糖工坊則是一場傳統鄉村經濟的復興。 興村的村民至今保留著古法工藝制紅糖的傳統,已有上百年的歷史。隨著養生概念的興起,古法紅糖在網絡上與實體店的銷路都很好。因為農民經濟收入好,常住務農人口穩定,很多村民新建了三四層的樓房,對鄉村的傳統風貌破壞很大,但這正是有著傳統業態和真實生活的中國鄉村。 如何在建筑硬件不再具有傳統風貌的前提下,讓軟件豐富升級,給鄉村注入活力?縣里將現有的幾家紅糖家庭作坊整合,成立生產合作社,統一管理種植、加工、銷售等環節。哈佛畢業的年輕設計師、浙江省千人計劃專家徐甜甜團隊,也在此地建設紅糖工坊。 “選取當地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或產業元素,以村莊公共功能為載體,改善村民的生活條件,增添了公共功能和文化空間,增加村民對村莊的文化認知自信,為旅游創造更豐富的內容,這是我做這些項目的初衷。”3年多來,徐甜甜往來松陽五六十次,像這樣“一村一品”的系列建筑還有平田農耕館、王景紀念堂等。 以傳統村落為底本,以優良的生態環境為支撐,以鄉土民俗風情文化為依托,以攝影寫生等藝術創作為媒介,植入生態農業、休閑度假、文化旅游等業態,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這就是松陽正在探索的經濟模式。 留住鄉村的魂:禮樂詩書累世芳 在松陽博物館,一組照片吸引了記者注意。小溪邊,各色祭品擺在桌上,首尾相連綿延百米。這便是每年正月松陽獨具特色的民俗活動——竹溪擺祭。全村以戶為單位,不分貧富,家家都在一條村道上擺出八仙桌,排成一列,用豬頭、糕點、茶酒,絹花等供祭“徐侯大王”。 像這樣的民俗活動,松陽還有很多,“平卿成人禮”“程路船燈”“高亭迎神廟會”構建起了“鄉鄉有節會,月月有活動”的民俗文化展演機制;而覆蓋全縣域的鄉村博物館、文化禮堂等文化建筑也為當地百姓、游客提供了精神熏陶的場所。 “以仁愛之心,行正義之事”是三都鄉楊家堂村300多年的文化基因傳承。走在建于元代的松宣古道上,看村里宋氏宗祠、五龍社廟、鹿嶺寨殿、迪德學堂等古建筑依舊佇立。“家訓上墻”是此村傳統,《宋氏總譜·家訓》《朱子治家格言》《孝經》等鐫刻于墻,幾百年來規范著村人的行為、價值理念,深入骨髓。鄉村中廣泛存在的祠堂、宗族、家譜、契約、家廟、祭祀,是延綿不絕的傳統文化的有效載體,構成了傳承數千年的鄉土文化體系。當下松陽正摸索的,是一條以中國優良傳統文化基因溫潤人心,以禮序家規、鄉規民約推進鄉賢參與、村民高度自治的鄉村和諧發展之路。 今天的松陽,依然是一個有中國傳統鄉村文明之根的地方,是能用腳步丈量歷史長度、用雙手去觸摸歷史溫度、用心去體會歷史深度的地方。松陽的努力,是中國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行的一個縮影。有機梳理、活態傳承、科學改造傳統村落所具備的歷史和現實基礎——在交通、互聯網等現代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的時代,這也是一條傳統村落逆勢復興充滿希望的發展之路。 《光明日報》( 2017年08月18日 08版) |
相關閱讀:
- [ 08-17]浙江實現學生資助“全覆蓋” 年資助學生超660萬人次
- [ 08-16]百年人壽浙江分公司杭本團隊舉辦別樣繪畫比賽
- [ 08-11]南平市在浙江大學舉辦招商引資專題研修班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