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最早的中國”在哪里嗎?——河南偃師二里頭。 洛河南岸一個普通的村莊,看似與中原大地上的千村萬落一樣平淡無奇,卻埋藏著中華民族的重大秘密:公元前1800年至前1500年間,這里曾有中國最早的“紫禁城”,上演過夏的繁華和夏商王朝更替的壯闊史劇。 這里還擁有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網、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最早的鑄銅作坊、最早的制作綠松石器的作坊、最早的雙輪車的車轍。 二里頭遺址豐富的內涵不斷給世人以驚喜,隨著“十三五”期間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二里頭遺址博物館的興建,眾多中國乃至東亞“之最”在這里浮出水面。 這是2017年4月30日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彭迪克火車站拍攝的開往安卡拉的高鐵列車。“你最想把中國的什么帶回國?”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舉行期間,一項針對20國青年的調查顯示,高鐵、網購、支付寶、共享單車,成為這些在華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新四大發明”! “新四大發明”不僅改變中國,而且深刻影響著地球村時尚,吸引著五大洲目光。古老中國創造的指南針、造紙、火藥、印刷術四大發明曾經改寫世界歷史。如今的“新四大發明”正改變著中國人的生活,也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 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九寨溝7.0級地震抗震救災紀實 8月8日21時19分,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北緯33.2度,東經103.82度)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公里。截至發稿時為止,經初步核查,地震已致19人遇難,247人受傷,其中40人重傷。 生命為號,災情為令。 黨中央、國務院心系災區群眾,中央部門、四川省委省政府迅速行動、科學指揮,當地群眾和游客守望相助,共同展開了一場緊急救災行動。 8日晚,夜漸深。來自“人間天堂”九寨溝的一條新聞瞬間讓人無比揪心: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 3年前,近400歲的明代湘峪古堡人去堡空、房屋破敗。如今,它以另一種形式“活”起來。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沁水縣,中空的古城墻、綠瑩瑩的護城河、中西合璧的民居、全國罕見的“雙插花院”,讓它顯得格外神秘。 這是8月7日在江西省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拍攝的村民晾曬的辣椒等農作物。當日是立秋,人們忙著在農家院壩里晾曬農作物,到處是繁忙的勞作景象。 8月7日,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來自花垣縣的苗族同胞在表演都樂舞。當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秋”,來自全國8省份近2萬名苗族同胞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共同歡慶苗族最盛大的活動“趕秋節”。這是去年11月“苗族趕秋”入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后,國內首次在立秋這天進行集中趕秋展演活動。 國際軍事比賽-2017·庫爾勒的壓軸大戲、體現機械化步兵裝備性能、訓練水平和突擊能力的“蘇沃洛夫突擊”比賽,于北京時間2017年8月12日13時30分在中國新疆庫爾勒結束。中國陸軍參賽車組以明顯優勢奪得冠軍,俄羅斯車組和伊朗車組分獲得第二和第三名。比賽現場的氣氛之熱烈、爭奪之激烈,招招式式決定勝負,分分秒秒扣人心弦!讓我們通過記者現場拍攝的中國戰車組圖,領略中國陸軍橫掃千軍、勇往直前的恢宏氣勢。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河南開封市自2012年啟動“城摞城”新鄭門遺址項目,進行保護性考古發掘。目前,考古發掘工作仍在進行,發現有宋代城門遺址、清代民居院落等文物遺存。 8月10日,在甘肅省高臺縣羅城鎮鹽池村,工人在鏟收原鹽。初秋時節,西部大型產鹽區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鹽池原鹽進入鏟收期,工人將鹽池中已曬好的原鹽進行集中,裝車外運。據《高臺縣志》記載,高臺縣自漢代就盛產芒硝和原鹽,冬產硝、夏產鹽。 盛夏時節,驕陽似火。在這個“我與烤肉只差一把孜然和胡椒面”的天氣里,卻仍然有這么一部分特殊工作人群奮戰在工作第一線。他們,既有將汗水灑在工地的建筑工人、面朝馬路背朝太陽的環衛工、在熱浪中守護著交通安全的交警、也有頂著毒辣的太陽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快遞小哥……當人們在空調房里舒服地避暑度夏之時,他們不懼高溫,仍堅守在工作一線,用汗水換來了城市的干凈平安整潔有序。 8月9日,湖北省宣恩縣椿木營鄉楊柳坨村村民盧遠軍爬上漆樹割漆。一身糊滿生漆的衣褲,一雙粘滿生漆的手,一個篾織竹簍里放著割漆的小刀和裝漆的竹筒……這就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縣椿木營鄉楊柳坨村“割漆匠”盧遠軍的“標配”。今年52歲的盧遠軍已割漆33年,他每天要在50余棵高大的漆樹上攀爬穿梭,忍受采漆季節的高溫炙烤和漆液沾在身上的種種不適,這樣每天約能采到1.5公斤生漆。盧遠軍說,因為各種涂料和化學油漆的普及,如今仍然從事割漆的人已十分稀少,割漆技藝也被列入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初秋時節,地處寧夏銀川市興慶區境內的毛烏素沙漠邊緣,一片絢麗花海與灰黃色的沙漠形成鮮明對比。這片“沙海”中的“花海”是寧夏艾伊薰衣草生態旅游觀光基地利用三年時間,在毛烏素沙漠邊緣建起來的。基地內種植薰衣草、馬鞭草、九葉菊等十余種花卉及樟子松、新疆楊等二十余種樹木,總面積達3300多畝。在種植花卉、樹木恢復生態的同時,將花卉觀光與沙漠體驗旅游相結合,吸引不少游客。在昔日寸草不生的沙漠通過生態發展的方式淘出“真金”。 觀眾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藝術展”上拍攝展出作品(8月9日攝)。 8月9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藝術展”在山東美術館啟幕,展覽匯集了近兩百幅中國各地代表性的非遺項目精美圖片。 8月10日,孩子們在凱里市的一所游泳館里學習游泳。暑假期間,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的游泳場館吸引了眾多中小學生,孩子們在這里除了強身健體,還度過清涼一夏。 進入8月,遼寧省大連市付家莊海濱浴場優質的海水和美麗的景色吸引了大批游客和市民,浴場日均接待游客達4萬人。 近日,河北省唐山市南湖公園內的荷花相繼綻放,吸引游客前來觀賞。唐山南湖公園所在地曾是采煤沉降形成的廢棄地,污水橫流,垃圾遍地。1996年起,唐山開始對南湖采煤沉降地進行綜合治理。經過不懈努力,昔日的“工業瘡疤”已變身成一座水域面積11.5平方公里、綠地面積16平方公里的風景區。 8月9日,孩子們在香河縣七彩童年陶藝體驗中心繪制陶瓷作品。暑假期間,河北香河縣教育部門舉辦“創意手工樂園”暑期陶藝創作大賽,培養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動手能力,豐富暑期生活。 8月6日,藏族群眾在夏澤灘草原上跳起千人鍋莊。當日,第六屆中國·碌曲鍋莊舞展演暨首屆房車旅游大會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夏澤灘草原上拉開帷幕。來自甘肅、青海、西藏、四川和云南藏區的27支隊伍1600多名鍋莊舞者和當地藏族群眾以及中外游客一起,在草原上載歌載舞,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展示和弘揚藏族傳統民俗文化。據了解,本屆鍋莊舞展演持續到8月10日,期間還將舉辦房車巡游、篝火晚會、草地露營等活動,預計吸引超過15萬名海內外游客和農牧民群眾參與。 每年六、七月間,生活在帕米爾高原慕士塔格峰腳下的克孜勒陶鄉喀拉塔什其木干村的牧人們便會騎著馬和毛驢,帶上全部家當,穿越溝壑深谷,踏行古絲路的狹長牧道,追尋人畜賴以生存的“世外桃源”。帕米爾高原古稱“蔥嶺”,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高山溝壑間卻隱藏著一條條古代商旅的貿易通道,其中一條便通往喀拉塔什其木干村牧人們的“世外桃源”——地處海拔4100米的“鐵日孜窩孜”夏牧場。要想到達這里,需從克孜勒陶鄉進山,翻越一座海拔4000米的高山,再穿越一處峽谷。一路上巨石密布、路面濕滑,要翻山越嶺、淌河過橋,實不辜負“鐵日孜窩孜”在柯爾克孜語中“難覓之境”的意思。 8月8日航拍的廣西賓陽縣古辣鎮田園風光。立秋過后,廣西賓陽縣鄉村的大片稻田美如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