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日喀則的南木林縣有個艾瑪鄉。 艾瑪,翻譯成漢語就是,“哎呦,有這樣一個地方”。 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南木林生態示范區,種植的樹苗在藍天白云下郁郁蔥蔥,生機盎然。 火 炎 攝 “艾瑪鄉位于湘河與雅魯藏布江交匯處的北岸,是一個東西走向的風口,風比別的地方要大很多,加上是一片戈壁荒灘,每年冬春之際,這里風沙彌漫,連草都不長,更別說種樹了。”艾瑪鄉鄉長丁坤告訴記者。 2013年,時任西藏自治區副主席的邊巴扎西就“兩江四河”流域造林工程建設情況來到南木林的艾瑪鄉進行實地調研。提出將雅魯藏布江北岸打造成綜合生態示范區,上升到西藏自治區戰略。第二年的3月29日,雅魯藏布江北岸南木林生態示范區作為“兩江四河”造林的啟動地,鏟響了“兩江四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的“第一鏟”。 南木林縣縣長王頂峰是建設“南木林生態示范區”的見證人和參與者。 他說起當時的情景:“那是一場聲勢浩大的高原人工植樹造林活動,南木林縣是舉全縣之力投入到示范區的建設當中。當時的雅魯藏布江北岸,真是‘紅旗招展,鑼鼓喧天’。很多同事在工地上,整個一個土人似得,我都認不出來了。” 同樣是種樹,用的力氣和內地完全不同,據專家化驗測試,這片戈壁灘土地的有機含量為零,內地的樹種到了這里肯定不適應,根系扎不下去,很難存活,所以栽樹的坑里,不僅需要客土,施大量的農家有機肥,而且還要確保水利跟上。 “三月份,在內地的一些地方已經是春暖花開了,這里還是冰天雪地,而且風沙還特別大,挖樹坑的挖掘機碰到下面的凍土直冒火星子,就是這樣的條件和環境,我們克服重重困難,硬是在這荒灘上挖坑、客土、植樹、施肥、澆水,干得真是熱火朝天。”王頂峰回憶說。 王頂峰縣長:“我們硬是在這荒灘上挖坑、客土、植樹、施肥、澆水,干得真是熱火朝天。” 火 炎攝 三年多的時間轉瞬即逝。如今,縣道兩旁長滿了油菜花,還有當年種下的樹苗。藍天白云,綠樹黃花,五色經幡,如詩如畫,朱紅色的藏式民居點綴在大山與江河之間,真是一幅美不勝收的藏區美景。 “南木林生態示范區”總規劃面積42萬畝,計劃17年完成,沿通縣公路分東、西兩個片區。按照因地制宜,喬、灌、草相結合的原則,建設內容包括植樹造林15.1萬畝,人工種草4萬畝,防沙治沙和封山育林18萬畝,青稞高產和艾瑪有機土豆種植5萬畝,綠色通道383.8公里。”王頂峰說,生態示范園的建成,僅就植樹和管護這兩項,為當地群眾增收近3500萬元,今年植樹造林及病蟲害防治增加現金收入230多萬元,真正實現了群眾增收與生態建設的互利共贏。這一點,艾瑪鄉的老百姓們感觸最深,收益最大。家鄉的巨變他們最有發言權。 “造林前的北岸,每到冬春的時候,沙塵暴不斷,寸草不生的戈壁灘上連只鳥都飛不過去啊”。藏族護林員赤列老人說。今年62歲的赤列是西藏日喀則南木林縣艾瑪鄉德慶村村民。 有著九個孩子的赤列,是2014年加入生態示范區護林隊的,之前他是村子里飲用水的管理員,一年收入不到兩千元。除了做農活賺點錢,沒有別的收入來源,家里生活比較拮據。 赤列說:“造林之前,我們就靠自己僅有的土地種些土豆、青稞、蘿卜和油菜,勉強維持生活。即便是這樣,要是遇到特別惡劣的天氣,也會大大影響到地里的收成。” “2013年,我們這里開始籌劃建立造林示范點,也就是要種樹造林了。說句實在話,剛剛開始的時候,村里大多數人從觀念上還是不太接受的,覺得在戈壁灘上種樹,祖祖輩輩都嘗試過,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而且還有可能占用一些莊稼地和牧場,擔心自家的利益受到影響,都帶著一種觀望的和消極態度對待這件事。”說到這里,赤列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 那么,怎樣才能使當地農牧民們接受在戈壁灘上種樹造林這一現實呢? 南木林縣林業局曲桑副局長是這樣說的,“先讓樹活下來,以理才能服人。在造林過程中我們堅持科學先行,水利先行,根據當地土壤、水源、立地條件,本著科學規劃引領、基礎設施先行、分步有序推進的原則,嚴格把好規劃設計、苗木質量、挖坑標準、栽植技術、澆水培土這五個關鍵。 到去年年底,示范區累計完成投資1.5億元,植樹造林3萬余畝,栽植新疆楊、榆樹、柳樹、藏川楊、小青楊、紫穗槐、沙棘等各類苗木167萬株,建設綠色走廊林網50公里,造林成活率達95%。完成平整土地1.575萬畝,移土42.25萬平方,排溝式挖坑2.2萬畝,點挖0.2987萬畝,修建生產道路64.6公里、水渠95公里以及2個200立方米的發酵池。初步形成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的生態建設大格局,保證了:‘造一片保一片,種一片活一片’。” 縣長王頂峰說,“過去這里是留不住人,地上不長草,連牛羊都喂不了,所以鄉里的壯勞力都外出打工了。國家投資種樹,讓當地的群眾受益啊。隨后的林業補貼、生態崗位都是讓老百姓得到了生態之外的實惠。他們現在可以不離鄉、不離土就在家門口掙到錢了。” 赤列深有感觸地說:“種下的樹竟然成活了,真是奇跡。就是因為看到了希望,我們才積極行動起來的,并主動加入了護林隊,邊種樹、邊護林。沒想到的是,一個種樹的事情就讓我們的經濟收入一下增加了好幾倍,而且原來的收入不但沒有減少,也因為造林改變了氣候,還有了增加,一年下來至少都增加3到5萬元的收入。” “南木林生態示范區”的建成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存和生活環境,同時,也提高了當地農牧民的經濟收入,為“扶貧脫貧”發揮了極大作用,真是一舉兩得之事。 赤列家的院子看上去有一個足球場那么大。還沒完工的院子里擺放著建筑材料,還有拖拉機。牛圈里拴著五頭正在吃草的黃牛,他的藏式小樓建得很漂亮,二樓的七、八間房子圍出一個五十多平方米的平臺空地,玻璃頂棚把平臺照的透亮就像個小院子。藏式漆雕的木沙發倚墻擺放,前面是一排藏式茶幾。這是他們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喝奶茶喝青稞酒,聊天看電視。赤列家的客廳,雕梁畫棟,做工講究,完全是典型的藏式裝飾:四柱八梁的結構,色彩豐富的漆雕,柱子和頂棚上的藏式漆畫,每一幅都是有故事的。客廳正中的藏式半截柜上,懸掛著一幅習近平總書記接見藏族同胞的大幅照片,照片下面是兩個2015年西藏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慶典時,中央代表團贈送給西藏農牧民的“酥油茶壺”。赤列說,“這可是習主席送的禮物啊,我一直都舍不得用。” |
相關閱讀:
- [ 08-01]以強軍夢托起中國夢
- [ 07-31]【中國夢·實踐者】內蒙古牧民策馬揚鞭奔小康
- [ 07-31]【強軍夢守衛中國夢】“兵專家”何賢達:心系導彈陣地 護長劍問天
- [ 07-31]【中國夢強軍夢】軍歌嘹亮——我從邊關來
- [ 07-29]【強軍夢守衛中國夢】覃金孟:12年雷達為伴 守護祖國長空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