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公安機關摧毀了兩個特大拐賣兒童犯罪團伙,抓獲犯罪嫌疑人608名,成功解救兒童178名。 新華社 資料照片 這是6個男寶寶,最小的兩歲多,最大不過三歲。 他們中的大多數大概永遠都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不知親生父母是誰,不知自己來自哪里,不知自己出生在哪天,自然,也不會知道自己準確的年齡。 今年5月份,央視新聞官方微博公布了616名在打拐行動中被解救的孩子名單,其中17名孩子是浙江的。這17名當中,有6個來自溫州蒼南的孩子,已經是老面孔了。 兩年前,民政部開發的“全國打拐解救兒童尋親公告平臺”曾公布了286名被公安機關解救的孩子,他們就名列其中。 當年,蒼南公安破獲系列拐賣幼童案件,解救出16名嬰兒,并陸續抓獲26名犯罪嫌疑人。這6個男孩就是在這次案件中獲救的。 案件告破,嫌犯被抓,人被解救,按說,孩子們應該很快能回到親生父母身邊。但事隔兩年,他們依然漂泊在外。 錢江晚報記者走訪發現,對這6個孩子來說,回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目前為止,6人中只有一個回到了親人身邊,更多的則是因為家人尋訪無果,要開始新的人生。 線索 今年42歲的鄭世洋是20年警齡的老警察。 2015年,他還是蒼南公安靈溪中心派出所巡邏防控隊的副隊長。3月份的一天,當地一位群眾找他反映一個情況。 “他也不是報案,就是說了件他覺得奇怪的事:鎮上有個老房子里,老是聽到嬰兒的哭聲,感覺還是不同的小孩。” 對方說得不經意,鄭世洋聽了立刻覺得有問題,“當時也說不上來哪里奇怪,算是職業敏感吧。” 鄭世洋那個時候自然不知道,他那一刻的敏銳將改變一批孩子的命運。 鄭世洋和幾個同事在老房子周圍蹲守了5天,發現越來越多的疑點:房子里有一男一女,有時候會抱著一個小孩,“看年紀,他們肯定不是孩子的父母,太大,如果是爺爺奶奶輩,他們又很古怪,基本不和周圍住戶打交道。一般老年人帶小孩都會出來和鄰居拉家常的。” 3月29日下午,他們發現有四個男女反復進出老房子。 “我們判斷肯定是買小孩的,這種案子一定要人贓俱獲,當時,我們認為抓捕的時機來了。” 解救 “我們沖進去的時候,院子里有六七個人,屋子里還有一男一女,一個小嬰兒躺在床上。” 小嬰兒是個男孩,這是鄭世洋他們解救出來的第一個孩子。 雖然事隔兩年,對這個小男嬰,鄭世洋依舊印象深刻。 當時現場嘈雜混亂,正交易的雙方從錯愕到反抗,吵吵嚷嚷,在一片鬧聲中,小男嬰卻始終安安靜靜。 “像是很習慣這種環境一樣。”鄭世洋覺得非常意外,“后來我們把他帶到派出所,泡奶粉,換尿布,整個過程,他也是一點哭鬧都沒有,安靜得有點過分。” 鄭世洋事后感嘆,自己家的孩子都寵得不行,沒事就抱在手上,“這個孩子很習慣躺著,大概人販子也不會經常抱他吧。所以,我們帶回來,抱起他的時候,他很開心的樣子,像是很喜歡被抱。” 不知道他生于何時,鄭世洋也只能大概判斷,他應該是一個多月大小。小男嬰的年齡就這么被定了下來。 3·29系列販嬰案也就此被打開:嫌疑人章某和朱某先后交代出同行、買家、上家……16名嬰兒被解救。因為大多數買家在福建,其中10名嬰兒被救出后,移交給當地警方安置,其他6名嬰兒則被留在蒼南。 蒼南公安局刑偵大隊的曹明盾回憶了這6名嬰兒是如何被解救的: 鄭世洋的現場抓捕解救出一名男嬰; 一嫌犯被抓時,其在福建的同伙帶著還未出手的一名嬰兒到當地公安局投案,蒼南警方將男嬰從福建抱回; 其余四名都是在抓捕販賣嬰兒的嫌犯時,對方因為還沒來得及轉賣,現場解救的; “其中有一個嫌犯是在高速路口被抓的,我們當時的抓捕純粹是為了抓人,沒想到他手上還抱了一個剛從麗水買來的嬰兒,所以這個孩子也被救下來了。” 他們尚在襁褓中,但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卻經歷大起大落,命運也因此被徹底改變。 “抓捕章某等人時,現場發現一個小本本,記的都是數字,這個嬰兒買來多少錢,賣出去多少錢。“曹明盾說,”真的就像買賣商品的記賬本,在他們眼里,這些嬰兒就是商品。“ 比如,人販子的交易中,價格高的一個嬰兒賣10萬,價格低的賣6萬,為什么差價這么大? 曹明盾給出了解釋,“就看中間轉了幾道,轉手越多加價越高,每轉一次就要賺錢啊,如果直接是一手買來的,就便宜。就和賣東西一樣。” |
相關閱讀:
- [ 03-15]打拐要有“六親不認”的狠勁
- [ 02-04]讓“天下無拐”不再遙遠——我國公安機關打拐工作再創佳績
- [ 01-17]有人持刀欲傷害疑似被拐兒童? 警方回應:實為打拐電影片段
- [ 12-23]法律精準適用才能有效打拐
- [ 12-23]猛藥方能去疴,“打拐”就該從嚴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