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玉蓮和孩子們在疏勒縣“愛心小課堂”合影(4月25日攝)。
25年來,新疆喀什疏勒縣疏勒鎮有2000多個孩子走進75歲的“拾荒老師”潘玉蓮家土坯房里的“愛心小課堂”。潘玉蓮父親是漢族,母親是維吾爾族,她精通兩種語言,年輕時一度在外務工,1992年回到家鄉。她所在的新市區社區維吾爾族家庭占大半,有些孩子的父母輔導不了功課,于是她萌生了辦小課堂的想法。潘玉蓮把家里最大的一間房騰出來,改成現在的小教室。自己吃飯、睡覺都擠在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里,墻舊了就拿宣傳畫貼一貼,舊家具湊合著用。不同的是,這里一分錢不收,還給孩子們管飯、發文具;這里只有一個老師,輔導5個年級幾十個孩子的語文、數學、外語。在她屋里,最新的東西就是堆滿書桌的字典、輔導書,還有一沓厚厚的A4紙裝訂本。那是潘玉蓮找打印店幫她做的表格,上面登記著自己教過的每個孩子的信息:姓名、家長聯系方式、本人表現、家長意見…… 25年,2000多個孩子從這里走出去。他們有的考上了外地的大學,有的已經成為醫生……新華社記者 李京 攝

潘玉蓮在疏勒縣“愛心小課堂”上帶著孩子們背誦詩歌(4月25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京 攝

潘玉蓮在疏勒縣“愛心小課堂”外給孩子們展示一名同學拾金不昧上交的錢(4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李京 攝

在疏勒縣一處廢品收購站,潘玉蓮將拾荒得來的礦泉水瓶賣掉(5月26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京攝

潘玉蓮在疏勒縣家中整理教案(4月22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京 攝

潘玉蓮在疏勒縣“愛心小課堂”上課前檢查孩子們的作業(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京 攝

孩子們在疏勒縣“愛心小課堂”上聽寫生字(4月24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京 攝

疏勒縣的孩子們在“愛心小課堂”新教室里上課(5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馬鍇 攝

在疏勒縣,小朋友把空水瓶遞給拾荒的潘玉蓮(5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京 攝

疏勒縣“愛心小課堂”學生阿麗耶在教室打掃衛生(4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京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