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宋黎磊 2017年7月4-6日,習近平主席繼2014年訪德后將再次訪問德國,并出席漢堡舉行的二十國集團峰會。而今年5月底,李克強總理已經正式訪德并出席了中德總理年度會晤。短短1個多月內,中國國家主席、國務院總理接踵對德開展重大外交行動,這在中國的對外關系史上實屬罕見,也充分體現了中德關系在中歐關系和中國外交全局中的重要地位。今年正值中德建交45周年之際,兩國關系厚積薄發、行穩致遠,已成為中歐關系中最深、最實、最廣的一組雙邊關系。甚至有國際觀察家提出中德兩國關系已經進入了“黃金時代”。 在政策層面,中德高層互訪頻繁,雙邊關系發展水平不斷提升。早在2004年5月雙方就宣布在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框架內建立具有全球責任的伙伴關系,并建立兩國總理年度會晤機制。2010年7月雙方發表《中德關于全面推進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公報》,并同意建立政府磋商機制。2014年3月中德關系進一步提升為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近年來,領導人不斷積累友誼擴大共識。默克爾總理在任內已多次訪華,創下西方在任領導人訪華之最。在雙方領導人的頂層設計下,中德雙邊政府磋商、外交與安全戰略對話、高級別財金對話等機制不斷完善,創新科技、人文教育等領域交流闊步前行,全方位戰略伙伴關系日臻成熟。此次漢堡峰會之際,習主席與默克爾總理會晤時表示雙方表示愿同中方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加強經貿與互聯互通合作。 在經濟層面,隨著“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逐步對接,兩國互惠合作將拓展新的領域,釋放出更大潛力。2016年,中德進出口貿易總額達1512.9億美元,占中國與歐盟貿易額逾三分之一,中國還首次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與此同時,德國也是中國在歐盟最大投資國和技術引進國。2016年,中國對德投資總量達110億歐元,連續三年蟬聯德國的最大單一投資國。上海證券交易所、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與德意志交易所集團合作成立的中歐國際交易所已于2015年11月在法蘭克福開業。此外,德國支持人民幣進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籃子,支持中國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并且成為亞洲域外出資最多的國家,達到了4.7%。德國也是歐洲對華技術轉讓最多的國家,截至2016年底,中國從德引進技術累計22817項,金額744億美元。德國技術與中國市場雙邊經貿合作已經進入增效提速的關鍵期。此次習近平主席在柏林同德國總理默克爾共同見證了航天、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數字化、第三方市場、大熊貓合作研究等領域多項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 在人文交流層面,雙方已經碩果累累。德國已經有三百多所中學教授中文,德國高水平的高等教育也吸引了很多中國學生。全德共有3.4萬名中國留學生,占德國外國留學生總數的百分之十,是德國最大的留學生群體。此外,兩國還有超過五百多對高校和科研機構成為合作伙伴。80多對城市建立友好關系,2016年,中德互訪游客超過160萬人次。2017年5月,中德正式建立高級別人文交流對話機制并舉行首次會晤,伴隨此次習主席訪問德國,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駐德國大使館主辦的“感知中國德國行”系列文化活動在柏林拉開帷幕。贈送給柏林動物園的一對大熊貓,也已經在德國全國刮起了大熊貓旋風,象征了中國對德國的友好情誼和祝愿。 在國際合作層面,中德同為世界主要經濟體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家,一直積極承擔國際責任,認真履行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是當今世界上兩支最可預期、最為穩定的建設性力量。早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及后來的歐洲債務危機中,中國就堅定支持歐洲一體化,力挺歐元穩定。在當前國際形勢不確定因素增多、“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的背景下,中德借先后舉辦二十國集團峰會之機,向世界發出一個積極信號——中德是在用實際行動在推動全球治理、推行多邊機制、力主自由貿易、堅持氣候變化承諾等重大國際問題上協調立場,相互支持。 此次G20峰會上,兩國就氣候變化、自由貿易等全球重要議題發出了開放包容、互利共贏的積極信號,強調共同推進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的決心,強調推進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愿景,強調世界的穩定合作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可以說此次習主席參加漢堡G20峰會,不僅是夯實中德雙邊關系的一次契機,更可以進一步帶動中歐關系發展,也將為世界和平與繁榮作出重要貢獻。 |
相關閱讀:
- [ 07-07]深化全方位戰略合作,推動中德關系再上新臺階
- [ 07-07]鄭春榮:中德攜手構筑全球治理責任共同體
- [ 07-06]德國專家:中德兩國緊密合作 為全球化做出重要貢獻
- [ 07-06]習近平觀戰中德青少年足球賽 廈門12歲小將是場上主力
- [ 07-06]中德各界熱議:“一帶一路”為中德合作帶來新機遇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