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也應該重視優秀的傳統文化
2017-06-22 19:59:17??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灼見】 作者:盧耀如(中國工程院院士) 去年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科普工作被提高到了與科技創新并列的位置,說明當今科普工作責任重大。筆者認為,科學的普及應該是科學家要承擔的任務,而且科普工作是提高全民文化水平的一個重要途徑,應該要重視優秀的傳統文化。 相對來說,有的學科科學普及比較難做,寫一篇科學論文可能很容易,要寫一篇好的科普文章反而不容易,所以我強調,應該在實踐當中進行科學普及。舉個例子來講,地質的科普應該結合實例,結合當地的防災減災情況進行宣講,增加老百姓對自然災害的認識,讓他們知道如何開發利用資源,如何防范自然災害。 科技人員應該注意強調科學普及和傳統文化的聯系。就全民文化來講,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非常厚重,在世界上的影響也非常深遠。 科普工作應該和傳統文化的傳承相結合??茖W普及使得全民的科學素質得到提高,讓一般的老百姓也能對自然有科學的認識,這對傳統文化來說,也是一個激濁揚清的過程。 首先,文化是發展科技的重要基礎。我國文化史和科技史都很悠久,在《尚書》《爾雅》《易經》等文化典籍中,就涉及風雷雨等自然科學現象。古文化的發展,促進了當時的人們用科學來解決民生問題,比如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1942年英國科學家李約瑟總結出來,體現了國際上對中國古代科技的認同。同時,四大發明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其次,文化豐富的內涵為科技發展提供養分。文化的發展給科技的發展提供了想象。比如中國的古代小說《封神榜》,體現了我國民間科學的幻想,千里眼和順風耳,實際上后來這些“幻想”之光慢慢照進現實,千里眼可以聯系到望遠鏡,還有遙感衛星。順風耳就可聯系到現代的手機。原先古人只是有些想象,但科學的發展使得這些文學的想象慢慢變成現實。 再次,科技和文化是社會發展的兩個輪子。文化和科技相融合,是社會健康發展的動力。只有科學技術這一個輪子,社會也可以發展,但容易偏移,兩個輪子就可以更好地推動社會向前進步。比如,現在汶川地區很快就重建起來,除了技術進步,還跟中華民族有不屈不撓的傳統信念有關。這種傳統文化的信念,對一個國家來說是前進動力,也會促進科學技術的發展。 總之,科學普及提高全民的科學素質,我們現在應該把中國傳統的文化繼承下來,和科技創新相融合,這樣老百姓容易接受,我國民眾的科學素質也能得到更快提升。 《光明日報》( 2017年06月22日 13版) |
相關閱讀:
- [ 06-22]建設黨內政治文化應夯實優秀傳統文化基礎
- [ 06-21]好作品從傳統文化中來、從火熱生活中來
——中國話劇誕生110周年論壇綜述 - [ 06-21]傳統文化不應成為“古裝偶像劇”的遮羞布
- [ 06-19]費城東北區廣場姐妹健身舞蹈隊:用廣場舞健身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 [ 06-17]兩岸特色廟會暨臺灣縣市經貿旅游推介會舉行 兩岸特色廟會傳統文化體驗成亮點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