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16日,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正式掛牌成立。
“蘇記者好,我們的楊梅熟了,大家都在等你。”接到新化縣上梅鎮毛家垅村村民伍光榮的電話,紅網視聽中心“90后”記者蘇驥和王宇軒二話沒說,背上GoPro高清攝像機和航拍機趕了過去。村民們都在等。
同去的,還有紅網多名記者。2天后,紅網專題報道《新化楊梅來了》出爐。專題和新聞報道共獲得1200余萬次點擊,長沙一大型超市一天就賣出了5000籃新化楊梅。媒體融合下的精準扶貧,讓新化楊梅走出大山,開啟涅槃之旅。
這是紅網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深耕湖南熱土,躋身全國地方重點新聞網站第一方陣,成為新媒體發展一面旗幟,在融合創新中“網聚人心”的生動寫照。
6月16日,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正式揭牌成立。16年篳路藍縷,紅網人以創新創業的責任擔當,打造一個富有湖南特質、更具紅色底蘊、國內一流的新媒體集團。
一切循著紅網人的夢想大步前進:大地山川,我的那抹紅,似家國摯愛,如磊落日月。
牢記使命,堅守“那一抹紅”

6月16日,長沙李家塘收費站正在播放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啟航宣傳片。
紅網紅在哪里?
“紅網‘紅’在高舉旗幟、引領輿論的媒體責任上,‘紅’在黨性與人民性的高度統一上,‘紅’在新媒體融合發展的創新探索上。”在6月16日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揭牌儀式上,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中南傳媒董事長龔曙光深情致辭,紅網是國有資本絕對控股的傳媒企業,更是黨的新聞輿論陣地,必須首先牢記我們的黨媒使命,確保以對黨絕對忠誠、對人民高度負責的立場與態度,堅定不移地把黨的輿論陣地守好守住,進一步彰顯黨網姓黨的紅色旗幟。
很多人在問,當初為什么要取名紅網?
這得從16年前說起,2001年,紅網的創立者們靠借來的20萬元,租下兩間辦公室,開始謀劃“一件大事”。沒有先例可循,也沒有人告訴他們紅網該怎么走,但這并不妨礙紅網創立者創業的激情和夢想。
“湖南是一塊紅土地,紅色文化策源地,血性的湖南人希望這個網站永遠紅火、向上。這些都成為網站取名紅網的依據。”從有紅網的第一天起,就在紅網的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舒斌說。
紅網當之無愧這“一抹紅色”。這些年來,紅網先后推出了“湖南人的血性”“抵制艷照門”“感動中國小人物”“小康路上”“最后的勝利”“湖南向上”“回望出發的地方”等經典策劃。其中,紅網、時刻全媒體報道團赴法國,回望20世紀初在法國的紅色歲月,沿著革命先輩們的足跡尋找蒙達爾紀與湖南“血脈相連”的故事,更是在“出發的地方”回望革命者的拳拳初心。
融合傳播,深耕“中央廚房”

2017年湖南省兩會上,紅網時刻新聞記者正在對大會進行網絡視頻直播。網絡直播高層級時政會議,現已成為常態。

2017年3月8日,紅網推出的全國兩會報道作品《沙畫兩會:進擊的女代表》,用藝術的形式還原湖南代表團女代表討論建議的場景。
說到媒體融合,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截至今年4月,紅網新媒體用戶數共4150萬,其中時刻新聞客戶端用戶1750萬,PC700萬,手機報800萬,紅網微博微信集群粉絲數達到900萬。
基于網站、微博微信、APP的發展,紅網的新媒體融合有了堅強的基石。而融合之路上,遠遠不止這些。
2017年1月13日,湖南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開幕會上,紅網采用VR技術“全景看會場”,網友紛紛驚嘆如身臨其境,體驗了一把“當委員”的感覺。
VR技術的運用只是紅網“中央廚房”的一個小創新。在2016年的湖南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紅網、時刻新聞策劃推出大型融合專題《弄潮瀟湘》,通過全景直播、原聲音頻、H5、大數據圖表等可視化、可聽化新聞,讓黨代會的新聞宣傳“活”了起來。特別是系列原聲音頻H5在“朋友圈”掀起“聽”新聞、享受新聞大餐的熱潮。
在之后的湖南省兩會報道上,紅網、時刻新聞策劃推出大型融合專題《新動能》,直播、智能大屏、VR、全景、手繪、H5、融媒體演播廳、微視頻等“十八般武藝”輪流發力。2017年全國兩會報道上的“沙畫兩會”風靡全國,各大媒體爭相跟進。
“我們所生長的這個時代,融合與變革、創新與革命早已經成了行業的底色。中央廚房、媒體融合,不僅是物理上的位置搬家,思想和行動都要‘搬家’,實現真融合。”舒斌介紹,在“中央廚房”的“一體策劃、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發布”生產鏈條中,“多種生成”是關鍵,這能改變新聞的“千人一面”,取得“1+1”大于2的效果,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閱讀。
內容為王,時刻“精品抵達”

在“最后的勝利”大型系列策劃報道中,紅網記者分赴陜西、上海、河北,以及湖南的長沙、衡陽、芷江等地,挖掘湘人抗戰的歷史細節。
中央廚房也好,融合創新也罷,都不能忽視一個關鍵詞,那便是“好內容”。紅網深知,邁進老百姓的門檻容易,走進老百姓的心坎難,攏住湖湘兒女的心,需要傳播主流聲音,講好湖南故事,回應社會關切。
2015年8月3日,紅網啟動“最后的勝利”大型系列策劃報道,8組記者分赴陜西、上海、河北及湖南的長沙、衡陽、芷江等抗戰名城,挖掘湘人抗戰的歷史細節。記者發稿150余篇,并編輯出版書籍《最后的勝利》,成為湖南宣傳抗戰勝利70周年最成功的報道之一。
“抗日英雄,血灑三湘。后人緬懷,千古綿長。”網友“fuy1118”被長沙會戰的報道所感動。
作為榮獲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紅網品牌欄目,《紅辣椒評論》致力反映草根階層訴求,通過解讀新聞現象本質,力求用網絡傳遞理性聲音,是當今網絡評論中最有影響力和關注度的原創基地之一。
作為“流量大戶”,紅網論壇圍繞網民普遍關心的社會熱點問題,科學引導,實事求是,把信息公之于眾,為政府與市民搭建溝通平臺。這種做法貼近老百姓,也贏得一片贊譽。
2017年5月,紅網率先在全國媒體中成立首個網上群眾工作部。2016年,紅網《百姓呼聲》《問政湖南》《消費維權》等三個平臺共收到湖南各級黨委政府的公開回復或解決問題27626個。一年里,在《問政湖南》主動“認領”網民留言的市縣區一把手達334人。
各個板塊都在追求精品,力求貼近市民,意在網聚人心。
協同發展,打造基層“信息高速”

年近50歲的老交警曹志斌(右),大雨中托舉電纜1個多小時的舉動被郴州網民稱為“托舉哥”。
除了讓“中央廚房”真正成為內容生產的新引擎,讓與時俱進的新應用新方式真正成為網民喜愛的新體驗,紅網的融合發展還有一大特色:讓14家市州分站、126家縣市區分站真正成為同頻共振的矩陣群。
先講一個小故事:2017年5月15日早上,大雨。郴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隊一大隊交警曹志斌在路中間用木梯托舉著垂懸在空中的電纜。這一幕正好被經過香花路的紅網分站記者張利平看見,發到朋友圈和紅網論壇,引來點贊聲聲。隨后他寫出報道《老交警雨中撐起下墜電纜郴州“托舉哥”感動網絡》。
就是這個小故事,通過紅網郴州站報道后,包括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日報網、央視網、光明網在內的40多家主流媒體轉載,總點擊數近1.2億次。“托舉哥”通過紅網紅遍網絡,營造了一種正能量滿滿的網絡氛圍。
類似這樣的基層原創小故事很多,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可讀性強。
如此強大的新聞“觸角”,首先得歸功于紅網率先在全國建設市級分站和縣級分站,目前全省14個市州、123個縣市區已全部建立紅網分站,在全國形成了獨有的省市縣三級網絡“樹型”平臺。
基層有了自己的網絡平臺,不論多么偏遠,就有了一條在家門口即能通往世界的“信息高速公路”。
2017年5月17日,紅網舉行新聞采訪車發車儀式,其中7成分配給了市州分站,用于服務基層服務民生。湖南紅網新媒體集團黨委副書記、總編輯賀弘聯寄語各分站:要切實俯下身、沉下心,服務好各地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為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添磚加瓦。
目前,湖南出版集團、中南出版傳媒集團已就下一步的發展作出規劃,打算再投入更多的資金推動紅網新媒體集團產業升級,確保以強大實力做實傳媒影響,讓打造國內一流新媒體集團的愿景名至實歸。
“以夢為馬,不負韶華”,這是詩人的詩意表達。對于紅網,新媒體融合發展是遠方,也是真切的現實。正式起航的紅網新媒體集團將集“念茲在茲的詩意”、清晰的路線、繼續前進的戰斗力于一身,在技術革新的年代,真正實現“內容為王”“用戶為王”和“應用為王”。
正如紅網人在《少年紅網說》中所表達的“創新圖騰,風鵬正舉;萬里江山,紅霞滿天”,我們深信,紅網的明天一定會越來越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