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和順縣李陽鎮下石勒村黨支部書記杜繼英查看萬壽菊苗。 真扶貧,產業如何見效益? “多年前,云山村曾大面積推廣一種外來品種蘿卜。蘿卜長得好、個頭大,但是找不到商家收購,只能大量爛在地里。那一次種植的失敗,對村民的積極性打擊很大,很長一段時間,我們都不敢引進別的產業項目。”因為沒有經過市場的長期檢驗,一些扶貧產業存在著政策性強、市場化弱的現象,技術跟不上、市場找不到、質量不過關,一旦遇到市場風險,或者政策變動,富農產業很可能變成傷農產業。扶貧干部們意識到,產業扶貧不能只是“看上去很美”。 劉如祥:這些年,產業扶貧已成共識,但做好并不容易。有外地的村干部到我們村考察,看到水果產業搞得好,一畝能有兩三萬元收入,也打算引進水果種植。我就問他,我們百家池村靠江不愁水,交通也便利,出村不遠就能上國道,這些條件你們村有沒有?他想了想,不說話了。我覺得產業扶貧不能求快,更不能照搬照抄同質化,一定要因地制宜來選擇。 我們村有經驗教訓。前幾年,椪柑價格低迷,優質不優價、豐產不豐收。從2014年開始,我們引導種植大戶將零散的椪柑種植農戶聯合起來成立合作社,統一技術、統一農資、統一銷售,提升了椪柑品質,暢通了椪柑銷路。去年,我們網絡銷售最高一天接單超過5000單。現在,社里種植面積50畝以上的就有5戶,種植面積100畝以上已成功注冊為家庭農場的有4戶。 黃宏光:農村種植養殖容易跟風,比如我們村的3戶貧困戶,去年看到別人種香菇收入高,每家貸款5萬多元建了香菇大棚,沒想到今年春上收成不好,賠了錢。貧困戶沒有承擔風險的能力,產業扶貧“只能吃補藥,不能吃瀉藥”,得處理好快慢、長短的關系。 風險大了擔不起,周期長了等不起。精準脫貧有時間節點,要優先發展“吹糠見米”風險小的產業,讓貧困戶早些獲益;同時也要久久為功,讓貧困戶有長遠的穩定收益。劉家嶺村因地制宜,把風險小、收益穩定的光伏發電作為產業扶貧的一部分,每戶安裝3千瓦光伏發電板,一年收益3500多元。 杜繼英:發展產業也要量力而行。雙孢菇種植是下石勒村的特色產業,奇怪的是大戶往往賠錢,“小散”往往掙錢。原因倒也簡單,就是不能盲目擴張。規模越大,獎補資金越多,但到了采摘的時候,連人手都顧不過來。隔壁鄉鎮就有福建人承包的雙孢菇基地,最忙的時候,從老家找人坐飛機過來采摘,人力成本可就高了。 |
相關閱讀:
- [ 06-15]郵儲銀行莆田市分行推進金融扶貧助農奔小康
- [ 06-15]武平:助推產業發展 助力精準扶貧
- [ 06-15]純池鎮開展“感恩母親·助力扶貧”主題活動
- [ 06-15]福建連江:健康扶貧 精準到戶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