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東洋經濟》周刊5月13日一期刊登該刊記者福田惠介的文章《防衛大學生希望到自衛隊服役的排名依次為航空自衛隊、陸上自衛隊和海上自衛隊》稱,未來要成為自衛官的人,他們就讀的學校是防衛大學(位于神奈川縣橫須賀市)。高中畢業生不滿21歲者有資格報考,這里會培養肩負自衛隊未來的干部。它相當于國外的軍官學校。 防衛大學是1952年設立的,最初名字叫保安大學,1954年更名為防衛大學。現在4年制本科在讀生有2003人(包含留學生),研究生(大學院生)有160人。該校從1992年開始招收女生,每年約有480人入學,其中四分之三是理科生。 防衛大學的6個“學群”(系)中,文科有國際關系等3個學科,理科有應用物理、航空宇宙工學等11個學科。從偏差值(指相對平均值的偏差數值,是日本人對于學生智能、學力的一項計算公式值)角度看,文科與理科相比,文科更難。文科的偏差值略低于原帝國大學,理科的偏差值跟地方國立大學持平。 防衛大學的考試叫做“錄用考試”,因為防衛大學的學生是特別職位公務員。學生會領取每月大約12萬日元的學生津貼,每年2次共計35萬日元的期末津貼。只要是在學習期間,衣食住全都免費。 一年級學生不能在外住宿 學生住在校內的學生宿舍。他們從屬于4個“學生隊”中的某一個,4個學年里8人住在一個房間共同生活。起床的高音廣播宣告一天的開始。課程與4年制大學幾乎一樣,只是學生還需要學習國防論、防衛學和進行訓練。一年級學生要進行手槍分拆、操作,帆船、長距離游泳等綜合訓練,二年級以上的學生,每周要進行一次、2小時的陸海空專門訓練。另外,還要定期接受1周至1個月的集中訓練。 防衛大學也有社團活動,被稱為校友會,雖然有運動類和文化類,但運動類是必須的,只有文化類可不行。社團在周末可能外出、外宿,只要沒有特別的情況,一年級學生不允許外宿。 在宿舍,上下關系和紀律受到重視,有時高年級學生會向低年級學生實施帶有體罰性質的嚴苛訓練。對此不能忍受而退學的學生似乎每年都有。最近,讓防衛大學跟普通大學一樣感到煩惱的是,向學校提出抱怨的父母。雖然學生為了保衛祖國,懷抱遠大志向而進入防衛大學,但20歲左右的年輕人對于訓練很難接受。最終,他們以日記形式在社交媒體上發文。 讀了這些文章的孩子父母越來越多地向校方提出抱怨,“為什么我家的孩子會很痛苦?”“高年級前輩的行動不是具有暴力性質嗎?”似乎有教官被迫要向這些父母進行回應。 在身體上的疲勞之外,訓練和防衛學等學習,也會給基礎教育科目造成影響。也許現代青年的特點是,會認為只做好眼前的事情就好,不少學生往往在基礎教育課上睡覺休息。不過,女學生更認真,通常會仔細聽課。 升入二年級后,學生就要“分專業”,被編入各個學科。同時還要進行決定學生歸屬陸海空自衛隊哪個部門的“人員分配”。分配的比例是2比1比1,學生最希望進入的是航空自衛隊,其次是陸上自衛隊,海上自衛隊最不受歡迎。陸上自衛隊干部表示,“現在的年輕人忍受不了手機不在服務區,而需要在船上服役的海上自衛隊,僅僅因為這個就不受歡迎”。據說,文科生多希望進入陸上自衛隊,因為這里有不使用數學的部隊。 最終防衛大學方面會參考學生的適應性和成績等來決定其進入哪個學科。也有學生因沒能滿足志愿,而在中途退學的。海上自衛隊干部說,“學生們要在19歲時就決定自己的人生。因此,未能滿足志愿而退學,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 以對自衛隊的工作失去興趣、不能適應集體生活等為由而中途退學者,每年有70至100人。 培養多元化干部不需要防衛大學 如果從防衛大學畢業,就會任職曹長,進入陸海空各干部候補生學校進行為期1年的學習。陸上自衛隊的學校在福岡縣久留米市,海上自衛隊的學校在廣島縣江田島市,航空自衛隊的在奈良市。學生完成學習后會任職三尉,開始過上真正的自衛官干部生活。 每年成為話題的,是拒絕任職的人數。有人即使畢業也不進入干部候補生學校,而選擇從自衛隊離開。據防衛省介紹,2016年度有32人拒絕任職,2015年度有47人拒絕任職。即使拒絕任職,他們也沒有義務歸還學生津貼。2012年的自衛隊法修正案中,曾列入了歸還條款,但最終條款被刪除。 以前就有批評意見認為,“防衛大學沒有用”。在少子化現象加劇的情況下,防衛大學在招收學生方面也感到頭痛。培養自衛官干部的機構,是普通大學畢業生也能入學的干部候補生學校。防衛大學不過是其預備階段,用美國普通大學里開設的軍隊干部培養課程“預備役將校培訓課程”來代替,可能會更有效更廣泛地實施軍官教育。(編譯/劉潔秋) |
相關閱讀:
- [ 06-02]日本自衛隊“準航母”與美軍航母進行聯合訓練
- [ 05-17]日本自衛隊一架偵察機在北海道山區墜毀
- [ 05-26]日本修改《自衛隊法》 允許向他國轉讓二手裝備
- [ 05-17]安倍會晤美軍太平洋司令 推進自衛隊與美軍合作
- [ 05-16]日本自衛隊失聯偵察機墜機 機上4人全部死亡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