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省商洛市山陽縣法官廟村,幾百畝的荷塘已經鋪滿了層層疊疊的荷葉,自5月起,種植蓮菜的村民就在荷塘里忙碌起來。記者見到趙貽禮時,他正將一筐肥料撒進自家的蓮菜地。“天氣熱了,現在是給蓮菜補肥的時候,希望到秋天可以有個好收成。”他擦著頭上的汗對記者說。 今日十、十一版推出專版,報道本報八位記者蹲點貧困村調研采訪的感悟和體會 山陽縣的九眼蓮,如今已是遠近聞名的農特產。但在過去,各家各戶只在自家的地里種點養家糊口的口糧,種蓮菜的少之又少。 “以前我家比較困難,我和妻子在西安打工掙錢補貼家用,但父母身體不好,需要人照顧,我們也有了小孩,就想著還是要回家照顧老小。”趙貽禮說。 2013年,趙貽禮和妻子姚麗回到家鄉,正趕上了村里大力興辦產業。為了鼓勵村民們聯合經營生產,村支書姚廣東、村副支書趙貽根、村委會主任丁佰安分別帶頭成立了九眼蓮、核桃和養雞專業合作社,鼓勵村里有能力的人一起發展規模產業。 趙貽禮和姚麗成了村里最早返鄉創業的年輕人。因為有對貧困戶發展產業進行貼息貸款的優惠政策,他們在信用合作社先后貸款10萬元,承包10畝地種植蓮菜,一下子成為全村蓮菜種植大戶。 “投入這么多,我們后來開始注意學習技術了,將塑料膜鋪在田里,可以保持肥料不流失,收獲時更好采挖,而且產量也更高。去年我們收了近兩萬斤蓮菜,賣了四五萬塊錢。等今年秋收了,基本就可以回本了。”姚麗樂觀地對記者說。 擔任村文書的姚麗對村里九眼蓮基地發展的過程記得十分清晰,她說,從最初各家分散自種,到2012年起由專業合作社統一規劃、聯合經營,再到2015年村里招商引進瑞君生態農業公司,以每畝700元的價格流轉500畝土地建設茶廠、采摘園和蓮菜基地,這片蓮菜地慢慢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法寶”。 “再后來,公司又與村里45戶貧困戶簽訂了土地二次返租協議,同樣以每畝700元的價格流轉給了想種植蓮菜的村民。我們也是從公司這里返租的。”姚麗說。 現在,瑞君公司的茶廠辦公樓和樓前的大片荷塘成了村里最顯著的標志。公司總經理李傳慧告訴記者,村民除了有土地流轉收入,還可以在荷塘、茶園、采摘園務工獲得工資收入,公司聘用的務工人員80%為貧困戶。現在,我們還與村里貧困戶簽訂協議,村民入股后每年可以免費在公司的九眼蓮基地采挖500斤蓮菜。“我老家在山陽縣的另一個鎮里,小時候家里貧困,我是吃百家飯長大的。現在,我希望能給家鄉多做點事。”李傳慧說道。 村里有了帶頭人,村民就有了信心和動力,更多產業陸續發展起來了——村里先后建成了茶葉基地2000畝、核桃基地2000畝、大櫻桃基地300畝、油牡丹基地300畝,還成立了“原鄉法官”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吸納了3家公司、3家合作社、多個產業基地和186戶農戶,其中包括貧困戶68戶,各家資源互補,小合作變成了大聯合,推進了更高效的發展。2016年,商洛市根據基層經驗總結了“三帶一創”產業扶貧模式,即由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產業大戶帶動,創新金融機制的模式,并由陜西省扶貧辦向全省推廣。 如今,法官廟村周圍青山環繞,村里的荷塘蓮葉田田,山水之間不但有秀美的風景,而且種滿了核桃、茶葉、蓮菜等可以讓村民增收的經濟作物,綠水青山成了村民們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
相關閱讀:
- [ 06-04]【砥礪奮進的五年·扶貧蹲點日記】寧夏蔡川村:小資金撬動大脫貧
- [ 06-02]【砥礪奮進的五年】強軍精武紅四連 轉型路上“三級跳”
- [ 06-02]自主創新彰顯中國力量(砥礪奮進的五年)
- [ 06-02]自主創新彰顯中國力量(砥礪奮進的五年)
- [ 05-31]【砥礪奮進的五年·扶貧蹲點日記】河北秦家莊:再創增收新路子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