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協日前進行的預付式消費調查發現,預付式消費侵權問題比較突出,一些商家通過夸大折扣力度、儲值返現等信息誘導消費者采用線上充值、購買預付卡等方式付出幾千元甚至上萬元,而在其后的服務中發生不兌現承諾、降低服務標準,甚至擅自中止服務等情況。其中,四成多商家存在誘導消費,利用“限時搶購”“在線秒殺”等方式,給消費者制造一種“過了這村沒這店”的假象。24.2%的商家在合同合規性、預付卡設置規范性等方面存在霸王條款。 本次調查是在北京、上海、廣州等10座城市進行的,共涉及健身、美容美發等不同領域150家企業。調查發現,超半數商家不簽訂任何形式的合同,僅有口頭約定。比如,《北京市消費類預付費服務交易合同行為指引(試行)》第六條就明確規定,“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將口頭承諾寫入書面約定,并保存所有書面憑證以維護自身權益”。然而,在北京調查的15個商家中,有10個不與消費者簽訂任何形式的合同或協議,只有口頭約定。其他城市中,成都僅有1家商家簽訂合同,不簽合同的比例達到93.3%,問題最為突出。 合同內容不完整,多數商家未聲明糾紛解決辦法及企業注冊信息。有些商家盡管簽訂合同或協議,但合同內容有欠缺。其中,商家常常有意無意忽視提供糾紛解決辦法及企業注冊信息。其中,“糾紛處理及違約責任”未提及的占60.7%,企業“備案編號”未提及的占60%。 15%的商家合同中存在“公司保留最終解釋權”“導致人身傷害/物品丟失概不負責”等不合理免責聲明。2010年,國家工商總局公布的《合同違法行為監督處理辦法》中明確規定,“解釋權歸商家所有”等條款均為無效。然而,時隔近7年,仍有不少商家仍借“最終解釋權”免除自己的責任。 中消協表示,預付式消費問題由來已久,在線儲值預付式消費又帶來一些新問題。為避免消費者權益受損,建議商務、工商、金融等部門加強相關備案工作的銜接與配合,積極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引入第三方支付方式或行業保證金制度等資金監管方式。加強行業自律,引導企業樹立責任意識,堅持誠信、規范、合法經營。(杜海濤) |
相關閱讀:
- [ 05-31]金延璟加盟上海女排 朱婷勁敵合同價值80萬美元
- [ 05-26]尼日利亞:中企簽約17.93億美元首都區城鐵項目合同
- [ 05-26]港媒:中鐵建簽尼日利亞城鐵合同 總額近124億元
- [ 05-25]租賃合同未到期 竟然被“趕”出?
- [ 05-16]警惕培訓貸騙局!廣州合同詐騙案400多名學生被騙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